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彰显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笛卡尔对理性与自由意志的论述,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张扬了主体性,在康德的认识论领域,主要表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领域,表现为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费希特的哲学以"自我"为出发点,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对自由的论述。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给当前的主体性讨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理论是20世纪末德育理论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整合的过程中,针对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而提出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之一.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论中关于知识的个体性理论,是支撑主体性德育理论的学理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为主体性德育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说明主体性道德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人的主体性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性德育的使命在于引导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断提升、扩展人的意义世界,使人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使人的应然性的向度更能得到伸张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基督教以神的主体性隐喻了人的主体性,预示了主体性哲学中主体与外在客体的对立。主体性哲学导向了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造成了价值理性的"失语"以及人的异化处境。中国传统圆融不二的文化理念更具包容性与和谐性,但无法与西方的科技理性进行较量。在中西方文化对话中应抛弃抽象意义上的"精华—糟粕"论,而采用一种文化创新意义上的更高形态的"新中体西用"论,在"觉自"和"觉他"的基础上,达致一种既"利己"又"利他"的更具普遍性的视域,以及能够满足多数人价值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4.
冷小青 《教育探索》2001,(12):34-35
一、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人的意识性、实践性、感受性、意向性、选择性、目的性、自律性以及主动地位和自由等。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和增强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其理论来源之一。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即指…  相似文献   

5.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传统教育史学影响,强调"让史料说话"。而当代,史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历史研究的着眼点开始转向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在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新时期,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考量,教育史研究都必须重视研究者主体性,并将其与历史客体性有机结合,促进教育史研究和教育史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困惑与抉择:构建宪法诉讼制度的法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倚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现行法治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公民作为法治主体的缺位,这是我国至今未能建立、启动宪法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工具理性的急功近利有着深刻的缘由。欲走出工具理性的困境,我们需要重视价值理性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做出富有历史性与社会现实性的理性考量与抉择,即根据现行宪法,采取宪法私权诉讼先行的方式,以推动宪法的实施,保障公民享有较充分的诉权,彰显公民的法治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中国教育转型的双重性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在中国教育领域,主体终结性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正在培育主体性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双重转型理论,坚守启蒙的理想与抱负,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盲目追求西方单子式的主体性,也不是盲从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而全面批判人的主体性,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主体性教育,唤醒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具有健全主体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从经验到的世界出发,力图以此把握世界,因而所谓的世界观有着显明的主体性,从而有着历史性;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尽管超越了直观的素朴,但它仍然是主体对世界的诠释而具有主体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直观与理性的世界都有合理性与局限性,体现过程性。真正地体现时代精华的哲学就在于不断超越"已"和"个体"的限制而展示为"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教育改革对学生的主体性极为重视,主体性学习和教育成为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话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以此为教育目标进行教育优化,实现教育价值的更高体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加剧了人们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当前轻长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导致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日渐式微.面对这些挑战,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互联网+"的关系、理性对待和处理挑战、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和机遇,以此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包括生物中心主义及生态主义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蕴涵着着种种理论缺陷,例如过度强调自然价值、自然权利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的特殊性,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主观预设而缺乏逻辑或实证支持,以及论证自然物获取道德权利的依据所显露的不严谨性,等等;然而,这种理论缺陷基本属于其它哲学伦理观均有的、源于人类理性局限的"逻辑悖论",而这并没有妨碍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中将人类道德思辨不断引向深入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教育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活动的有机统一,关系到人的本质与生成。研究生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为我性"的主客体关系向平等对话的主体际关系的转向。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人学理论逻辑出发,以主体际关系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才得以生成和发展。在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要坚持理性求真的学术精神,以人格平等、教学相长、沟通共情的交往原则,建立平等沟通的对话平台和学术共同体,践行和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理性高尚、能动创造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在生活世界生成的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的修身体验和精神境界的反映,回答了生活的意境;从动态上看,现代文明修身回答了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这涉及到人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现代文明修身的过程特性体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实践的统一,功能特性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总的来看,现代文明修身是以道德感为内核的人格养成和精神生命不断生成的活动,它的基本立足点不是理性世界,而是现实生活,现实关切是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追求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工具理性,正是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统一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进行反思时,我们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重视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性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展。教师主体性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教师主体性建构是教师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师主体性发展具有自给性与他给性结合、自主性与作为性统一、学习性与创造性互补等基本特点。在教师发展中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与建构是事关教师发展成败与质量的关键。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发展策略包括:培养教师发展的主体性自醒与自觉;增强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建立促使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能够发现"以人为本"是贯穿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关注"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原则,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文章主要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的人本意蕴进行阐释,以此全面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9,(4):51-58
哈贝马斯围绕"主体—主体"结构建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批判理论。他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强调社会关系中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和主体间自由平等、合理的人际交往,提出了扬弃技术异化的思路,坚持人在全部价值体系起核心作用的观点。哈贝马斯"主体—主体"交往的合理性秩序,能够有效消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的张力,为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对"经济人"假设的分歧越来越大,该假设合理性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通过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所包含意义的逐一分析,可以肯定该假设中"理性人"和"利己人"的基本含义确定了该假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且"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包含"信息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