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璐 《现代语文》2008,(6):63-64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4.
从对女性称呼的变化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性称谓语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来讨论对女性称呼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同时也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一奈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说话者的素养与观念,进一步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后西游记》中的社会称谓语为例,其中,职衔称谓语、部分帝王称谓语折射出森严的等级文化,敬称、谦称、詈称、倨称和拟亲属称谓等反映了古人的尚礼文化,佛教称谓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神仙名称类称谓语和部分帝王称谓语蕴涵了自然神崇拜文化。通过分析社会称谓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发展,描绘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当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称谓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都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社会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缺位现象,而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问题更显突出。文章就此现象加以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7.
搜集166个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的有关女性的社会称谓语,分别对它们的概念、类别、特点进行考察。最后,归纳它们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根据乌鲁木齐方言的客观语言事实,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在对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特点及其社会成因,揭示了乌鲁木齐方言社会称谓语的社会复杂性及文化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从“小姐”“同志”称谓语指称差异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人们对个体或某个社会团体的集体定位在语言中的反应,因此,观察称谓语是观察社会的重要方式。对称谓语意义演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成为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称谓语“小姐”“同志”的语义演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并简略探讨相应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称谓语蕴含的尊卑礼数、体现的喜恶情感是传统文化的折射。《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丰富。其中美称作为对他人称颂恭维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传统对女性的影响和规范。《红楼梦》中的女性倨称仅有一处,具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对人进行指称与分类的需要,也是承载社会变迁以及社会思潮对称谓影响的见证.通过对新时期男性称谓语的简单梳理,分析了男性称谓语形成与变迁的内外因素.语言本身要满足指称男性的需求是男性称谓语产生的内在因素,而男性所处的时代特点、男性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审美文化的转变是男性称谓语产生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语言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从男性词的泛化、社会角色用词的男性偏向、称谓语及人名所体现的男尊女卑等方面表明汉语是以男性语言为中心和规范的。与此相对照,女性词句则呈贬降倾向。文章对汉语中的这些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从男性词的泛化、社会角色用词的男性偏向、称谓语及人名所体现的男尊女卑等方面表明汉语是以男性语言为中心和规范的.与此相对照,女性词句则呈贬降倾向.文章对汉语中的这些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以Brown的称谓研究及权势关系理论框架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了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主人公"甄嬛"称谓语的变化,分析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称谓语与社会权势地位变化的关系,以及在权势关系中由于甄嬛权势地位不同所体现的称谓语的语言变化。本文试图揭示社会语言学权势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性和理论的普遍性与实用性,期望能提高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歧视性称谓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歧视和语言暴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反映。当前社会,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现的歧视性称谓语不断融入到我们新时期的语言生活中,这主要包括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根除社会歧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称谓语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教育行业的榜样引领作用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促进语言规范和谐的最重要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语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汉语亲属称谓语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化;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部扩张,泛化为社会称谓语。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以对女性的称谓,一直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的称呼几经换用,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可以得到所有人都认可的称谓.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社会通称称谓语使用所面临的称谓困境做以简要描述,并重点运用面子理论对当代社会所使“美女”一词进行剖析,描述其使用现状并指出其使用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研究称谓语的意义进行概括,并分析了称谓语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近年来社会称谓语“亲”广泛地被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是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它的产生、演变历史以及对其流行原因的分析,说明“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偶然,并对其未来的生命力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