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弱势群体的存在违背了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应成为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和政府要通过各项制度的整合和创新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的良序运行。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政治理论,它的很多观点无论在启蒙时代的欧洲还是在当今时代的中国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社会契约论力求在自愿平等关系上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它所强调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精神原则与当今中国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本文在重温经典的基础上以社会契约论的理念精神为切入点,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社会保护中政府责任的理论求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弱势群体在其基本的群体特征上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同时,也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因而就必然提出了政府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过程中的责任问题,政府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逐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体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国家从经济发展角度干预、管理与调控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经济法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经济法体系,通过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税收调节等方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对弱势群体实施宪法保护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基础,并要基于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特别保护等原则。当前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对弱势群体的宪法和法律保护制度,从我国来看,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保护制度则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日益突出,成为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保护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从学校角度出发,开设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绿色通道”;从其个体出发,保持其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7.
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援助制度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型政府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政府.在全体公民内部,弱势群体最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维权法律援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一些地区的党委与政府在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依法维权援助制度.要坚持完善普法宣传制度,不断拓展民众依法维权渠道;坚持便民实效原则,创新依法维权援助制度;加强依法维权援助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环境中都存在弱势群体。通过立法确认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给予弱势群体必要救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宪法权利,国家应当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行使奠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关爱,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弱势群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身在和谐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不平衡,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并呈日渐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实现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为其构筑体系化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姜鸿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Z1):54-55,46
法律援助解决了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使人们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开拓了中国社会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弱势群体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并且有程度不同的边缘化。因此,政府对他们应该有特殊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卫生与医疗保障、最低公共教育保障、最低住房保障和最低公共安全保障政策的底线,等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改变他们的弱势状况,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评价理论为具体的分析工具,对来自互联网上的一篇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该报道中的积极成分,以"构建"的视角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评价理论为具体的分析工具,对来自互联网上的一篇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该报道中的积极成分,以“构建”的视角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在关系国民生计的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此繁荣背后,人们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的问题上,理性地去探讨法理与人情、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平衡。能否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关系着国家持续发展的大计,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牵动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而由于社会中的不平等造成的这种弱势群体权利的弱势地位无疑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这就使得对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研究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其权益亟待法律予以保护。很有必要分析弱势群体从何而来,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的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我国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权角度探讨了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总结我国现行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人权入宪”这一原则性的指导下构建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介绍德国弱势群体保护的成功经验,反观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及不足,展望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以及影响其受教育权利因素的分析,提出应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对弱势群体教育的资助体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等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使弱势群体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弱势状况,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保护弱势群体政治权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价值的内在要求和体现。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公民政治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弱势群体政治权益仍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利益表达"失声"、政治参与"低效"、政治监督"无力"、政治成果共享"有限"等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立法,健全法制;提高认识,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机制,提升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度;增强实效,保证监督有力;互惠共赢,共享政治发展成果,以加强对弱势群体政治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