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女作家董秀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不同的命运,书中所描述的三代女人的悲剧其实是马桑部落所有女性悲剧的缩影,深入分析马桑部落三代女人悲剧命运的根源,有助于加深对作品以及作品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小说中存在一个内结构形式。三个不同的故事聚合在一个命题场之中,形成一种结构复调,共同指涉作者的最终文旨。小说的命题场与作者的最终文旨都透露着作者的"现代化"情结。但事实上,"现代化"是一场巨大的陷阱和灾难,作者无意识中把一种"精英意识"带入到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些存在于小说中而未被发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3.
佤族是分布于云南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一民族历史悠久而又有原始部落社会历史"活化石"的社会特点,佤族部落原始社会的民间文学比一些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文学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和丰富。论述佤族民间口碑文学的社会历史内涵,并概括和揭示其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地理学、民族学、建筑史学、考古学等知识 ,以大马撒佤族父系原始社会末期传统建筑文化为例 ,剖析佤族传统意识形态对建筑文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大马撒佤族建筑文化受“猎人头”宗教影响 ,以特有的建筑语言 :木鼓房、大房子、鬼林、牛尾巴桩、老母猪石、牛角杈桩展现他们的世界观。并揭示其建筑语话的社会功能 :加强全寨凝聚力 ,威慑敌对部落和外族 ,捍卫生存权力。佤族部落建筑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要素有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1934年云南边地阿佤山区班洪佤族部落王地的“班洪事件”,是以佤族人为先锋,各族边民和侨胞支援参与的曾震惊中外的一次自发的民众反帝爱国斗争。这场斗争,以英方的军事与外交的失败告终,充分表现了佤族人崇高的爱国赤子精神和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深厚凝聚力以及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意义重大。深化对这一“事件”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及反对国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9.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班洪事件”发生于一九三四年二月八日,是以云南省沧源县班洪部落的佤族人民为先锋的一次云南边民自发的、英勇的反帝爱国斗争,这是曾震惊中外的一次历史事件。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外史学家或不明真相,或众说纷纭,至今还有纷争。国外有的史家甚至还坚持中国“侵入英国的领土”的奇谈怪论,如英国权威研究东南亚史专家丹东尼·霍尔教授在他的《东南亚史》名著里就说:英军“竞被佤族  相似文献   

11.
简论佤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修筑劳动,组建佤山抗日武装,各部落联防立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修筑劳动,组建佤山抗日武装,各部落"联防立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影片<茉莉花开>写了一家三代女人的悲苦命运.她们命运的多舛除了个人性格的原因之外,更多地可以归结到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和谐与健康的成长环境可以打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蒋韵的家族小说《栎树的囚徒》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立场。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在"他们的历史"中处于被遗忘、被抹煞和"被看"地位的女人,借助三个女人心灵的诉说,构建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家族历史,写出了这一群女人渴望自由却无地自由的"囚徒处境",并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实质及根源。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认同是一个既敏感又艰巨的社会话题。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它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佤族在近代社会的反帝斗争中,一方面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促成了佤族社会与中国的政治认同。班洪抗英事件的爆发,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会形态的演变中达成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民族,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佤族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主要聚居于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本文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中心,来探讨历史上汉文语境中所见的佤族历史与宗教,从而客观地反映出历史上汉文化语境中的佤族。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洪潮和云端是一个女性命运共同体。两个女人到最后都是悲剧命运,马晓丽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设计和描述方式,使读者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和遗憾,并引起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的《玉米》塑造了性格迥异的王家三姐妹形象,用现实主义手法呈示了历史图景中女人的生存艰难和命运悲剧,作者贯注在作品中的精神指向是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