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瑞光 《学周刊C版》2011,(11):114-114
写作要有生活,生活离不开真情。文章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的真心.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说空话.如何克服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弊端,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呢?我的做法是:用心换心。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来丰富写作内容,笔者就如何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谈几点体会。一是用敏锐的观察力感受生活气息;二是养成用写作的形式来展现生活的习惯;三是善于从内心出发挖掘真实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有真情,才会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文贵情真,考场作文也是如此。用真情写作文,不仅可以感动作者自己,还可以感动读者。纵览历年考场高分作文,篇篇佳作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中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情感是最有力的武器。试问:面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呼唤,有谁能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写作技能,写出带感情的作文呢?一、字字含情妈妈,您对我要求一向很严格。我知道您这样做是为我好,希望我早日成才,为您争光。但您不知道,太多的关爱、太多的要求、太多的希望已给我太多的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空话连篇。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生活经验。因此,我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悟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一、注重观察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我要求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的细微特征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作时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5.
陈树华 《考试周刊》2013,(41):52-52
<正>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应该重在让学生在写作中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投入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有材料写,才能打动读者;而这也是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作文应内容与情感统一,做到二者相互映衬;让文章  相似文献   

6.
批改作文时常常看到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泛,长篇大论做的都是冗长的无用功,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实,最打动人的莫过于最平实最纯真的生活,在写作文的时候,用最朴素的语言,抒最朴素的真情,可以见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善于感悟生活的心。说真话,抒真情,你的作文无十分波澜却能四两拨千斤。  相似文献   

7.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同时也为有些报刊杂志上登载的部分优秀作文深感忧虑。而且这种忧虑由来以久。我常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向一个什么方向发展 ?我始终认为 ,真情实感才是作文的生命。惟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也惟有真情实感才能提高写作者的思想素养。我们在读鲁迅、巴金、朱自清、张爱玲等大家之作时为什么会落泪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感 ,即使随着时代的推移 ,这种“感情”也不会过时。况且 ,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之道。文章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惟有适度合理地进行情感渗入,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流淌,我想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之道。文章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惟有适度合理地进行情感渗入,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流淌,我想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在乎真”,叶圣陶先生说:“想要写作,真是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无数事实也证明,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可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们在开展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情、抒真情。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抒发真情实感呢?  相似文献   

11.
卢艳丽 《小学生》2010,(2):24-25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会从观察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获取写作素材,从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优美的词句,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笔写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材料可写,乐于写.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用心感受之后,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写作也才更加自然而真实.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种偶然的瞬间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写作的要义在于书写真情。写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实宣泄;作文是学生精神的家园和人生的“史记”。  相似文献   

14.
抒发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感情真挚才能打动人心.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作文的教学建议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也有类似的建议:"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一言以蔽之,学生作文需要真实.  相似文献   

15.
马志龙 《天津教育》2022,(3):144-146
<正>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说假话、套话、空话,而是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尤其是要求学生动真情、说真话,用真心、真情写作文,使作文生动形象,打上学生的个性烙印,蕴涵学生的真性情,从而打动读者之心。结合当前小学生习作问题,笔者通过促使学生“我手写我心”,真心写作,唤醒真情,让习作呈现生机与活力,也让学生借助习作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诉真情,说真话,讲述自己日常的一些点滴小事,或基于内心的想象与创作不断付诸笔端,  相似文献   

16.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可见,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才会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机活力.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所以,教师要走入学生的生活,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看法,才能让学生轻松、快意地表达,喜欢上写作。一、留心生活,积累素材学生总是在看到作文命题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童年趣事是哪一件?我见过的美景有哪些?谁是我敬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要让他们放开手脚,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要让学生学会深层思考,写出"人无而我有"人有而我新"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对语文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下面笔者就谈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只有留心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写作文时才能"有写的".因为观察多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联想多了,学生便乐于动脑筋去分析和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人的事例,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作文只有景真、事真、情真才能打动人心,正如庄子所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脱离了真实生活的作文如同插在瓶里的塑料花,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是不能迎风歌唱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注重作文的真实,他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高考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感情真挚”是写作的基础等级之一,这都是强调作文要讲究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