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之为处于平衡状态的连接体问题.求解这类题最基本的方法是“隔离法”,但在具体运用“隔离法”时,可以根据两物体所处平衡状态的不同,分成以下三类问题予以处理,学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朱小娟 《时代教育》2007,(8Z):39-39
两个叠放着的物体运动的分析,高职的学生往往感到棘手。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的没有相对滑动,有的存在相对滑动,正确判断两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以下举例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整体法就是把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物体或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处理的方法.在求解物理问题过程中,它能使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且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例1有甲乙两个小球用细线相连并悬挂起来,现分别作用于两球等大、平行且方向相反的力F1、F2,则在两小球静止时可能处于图1中哪种状态?解析:将甲乙两球当作一个整体,则F1和F2为一对平衡力.若两球静止,则上端细线的拉力与两球重力应平衡.由于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所以上端细线的拉力为竖直向上,即上端细线应处于竖直拉紧状态,答案为C.例2实心木球与…  相似文献   

4.
单纯的一个弹簧或一根细线,并无多大的物理意义——至少在动力学方面如此。我们遇到的往往是弹簧或细线与物体的结连体问题,分析它们间的弹力及其运动情况,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弹簧或细线)的不同表现,才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交集式双临界问题 例1如图1甲所示,水平转盘可绕竖直中心轴转动,转盘上叠放着质量均为1kg的A、B两个物体,B物体用长为0.25m的细线与固定在转盘中心处的力传感器相连,两个物体和传感器的大小均可不计.  相似文献   

6.
刘立毅 《中学理科》2003,(10):21-22
动量定理的内容是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增量 ,数学表达式为 :F·t=mv2 -mv1.动量定理应用广泛 ,解决物体或物体系统在获得外力冲量时动量发生变化的问题非常方便 ,下面介绍中学物理中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全程法对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 )物体组成的整体系统 ,若整体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恒量 ,不论整体系统内各物体经历的物理过程是否相同 ,都可对整个物体系统变化的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 .【例 1】 质量为M的金属和质量为m的木块用细线连在一起 ,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在水中匀加速下沉 ,经时间t1,细线断开 ,求 :…  相似文献   

7.
1.细线为什么断开两对学生做同一个试验,用一根细线中间挂一个重物, (1)其中一对学生由开始站立,再逐渐远离,使细线在最大拉力由大于物体的重力到小于物体的重力,使细线在某一时刻突然断开;  相似文献   

8.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考察能力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下面对这类问题进行分类解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股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正>在高中阶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是培养学生利用等效思想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常见途径。其中有一类比较典型的“绳端速度分解法”,即沿着细线方向和垂直细线方向将细线的端点速度进行分解,进而找到用细线连接的两个物体之间速度的关系。这个方法简洁、好用,但是却有不少学生对这个方法存在误解。那么学生存在的比较典型的误解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下面笔者结合一道常见的题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志刚 《物理教学探讨》2007,25(2):46-46,52
“追及”是运动学在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的运动常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这类问题是运动学中较难的问题,在考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能力方面有较高要求,高考中时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根据力的平衡可知,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动态平衡时,如果只有某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而另外两个力的方向不变,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力的大小变化趋势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有两个力的方向在变化,是否也能用矢量三角形来分析呢?如果抓住问题的特征,找出隐含条件,这类问题也可用矢量三角形求解,请看下面几例.例1 如图1所示,一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图1在其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线的一端拴一小球,另一端经过定滑轮,如果缓慢地将小球从A点拉到B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受到半球对它的支持力N、细线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  相似文献   

13.
相连速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由细绳或轻杆连接,已知其中一个物体的速度,求另外物体的速度.解这类题,常会出现错误的解题过程,得出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动力学中常会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叠放在一起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知识容量大、研究对象不单一、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几何条件隐蔽等特点,以致许多学生对其求解感到困惑.本文分三类情况谈谈这类问题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这类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  相似文献   

16.
赖迎宾 《红领巾》2006,(11):32-33
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做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相似文献   

17.
物体平衡涉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平衡中的“三值”问题(临界值问题、极值问题、终极问题)的探究,复习中应加强这方面训练,注意灵活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及特殊求解方法.一、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值问题物体的状态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作出某一假设,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例1如图1所示,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0N的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176;,能承受最大拉力为5N的细线OB水平,细线OC能承受足够大的拉力,为使OA、OB均不被拉断,OC下端所悬挂物体的最大重力是多少?思路分析当OC下端所悬挂物的重量不断增大时,细线OA、OB所受的拉力同时增大.选O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利用假设法,假设OA或OB分别达最大值时,分别求出悬挂物体重力的最大值,从而得到结果.假设OB不会被拉断,且OA上拉力达到最大值,即...  相似文献   

18.
梁树颖 《中学理科》2009,(10):29-32
轻绳连接体问题,由于轻绳的柔软性使问题有了许多的变化,也使题目难度变大.笔者对这类题作了些分析研究.将这类问题大致分为:1.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都静止类问题;2.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一个静止,另一个运动类问题;3.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类问题;4.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类问题,下面进行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第4页的实验要让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实验时是把一根摩擦后带电的玻棒(或胶棒)用细线拴在其中部并悬挂在支架上,再用另一根摩擦后的玻棒(或胶棒)去接近它。让学生观察两个带电物体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这样做存在几点缺陷:一是用细线把带电的玻棒(或胶棒)悬挂起来后它本身就已是摇摆不定,这时再作吸引或排斥的实验必定让学生难以信服;二是如果让悬挂起来的带电玻棒(或胶棒)…  相似文献   

20.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频繁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叠加在一起的问题,部分考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感到困惑.下面就此类问题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无相对运动的叠加体问题 这类问题因物体之间无相对运动,所以一般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