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娜 《华夏文化》2016,(1):47-49
正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录。实录本是史学著作"不虚美,不隐恶"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文、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文学应该有艺术上的虚构才能成之为文学作品,其所反应的真实也不应是史学的实录,而是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艺术形象。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  相似文献   

2.
周梦伟 《寻根》2022,(1):48-50
一 烟花、爆竹统称"花炮".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重要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早在唐代,湖南民间就有除夕守岁、放爆竹的习俗.唐朝诗人张说《岳州守岁》曰:"桃符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该篇描写岳州人在除夕守岁之时,用贴春联、放爆竹驱邪避恶.湖南大部分府志、县志的风俗部分,关于花炮民俗记载集中在除夕、元旦等传统佳节.长沙府"...  相似文献   

3.
《大理文化》2013,(7):116-119
随着国家"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大理州相继出台了《苍洱片区旅游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和《关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两个倍增"、"两个跨越"的目标任务(即到2015年,力争全州旅游年度总收入达300亿元,海外旅游者达100万人  相似文献   

4.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1999年版的《辞海》"城隍"条目叙述:"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演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辞海》中所说的"芜湖城隍"即为"芜湖城隍庙"。按照《辞海》的解释,"城隍"是"古代  相似文献   

6.
胡迎建 《中国文化》2013,(2):226-235
二十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兴起,以格律诗作为首要打倒目标,欲以白话诗标榜新诗代替之。激进的人们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甚至将汉字也视为妖孽。旧体诗这一高雅艺术恶谥为"谬种"。旧体诗这一词语最初出现于《新青年》5卷2号所刊任鸿隽《新文学问题之讨论》一文中:"公等做新体诗,一面要诗意好,一面还要诗调好,一人的精神分作两用,恐怕有顾此失彼之虑,若用旧体旧调,便可把全副精神用在诗意一方面,岂不于创造一方面更有希望呢?"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一文中引证己作《应该》一诗后说:"这首诗的意思神情都是旧体诗所达不出的。"①后来有人将旧体诗简化为旧诗。但梁实秋不赞同"旧诗"这一说法,他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说:"新诗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黑客"根本上不同于黑客,其行为准则、技术规范也不同于一般的"黑客道德","道德黑客"意义下的"道德"不同于"次道德".这些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现代性"伦理世界"的新可能.因为,"道德黑客"颠覆了一个"无恶"的伦理世界的理论构想,现代的"现世"伦理世界是一个"有恶"的世界.于是,相关的转变在于,一个"有恶世界"中的伦理价值诉求,一方面,有恶世界中的"扬善"与"求善"成为"伪善",伦理沦为"释恶"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伦理学的首要目标是"抑恶","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扬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证嘉靖《汉阳府志》和万历《汉阳府志》中"上零残"和"下零残"地名的来历,并与《海内孤本明万历〈汉阳府志〉点校心得》关于"零残"并非地名的观点进行商榷。指出"零残湖"是因生态环境变化,大湖变为零星小湖,而被当时当地人赋予的名称。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论语》中有许多关于言与行的记载,涉及内容广泛,大至兴国安邦,小到个人交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语言观,从中也可窥探儒家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它所反映的言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敏于行而讷于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是《论语》中最常见的关于言行关系的描述。《宪问》有:"子曰:‘邦有道,危言危  相似文献   

10.
据《朱氏宗谱》中《荆王府重修昭化寺碑记》、嘉靖《蕲州志》关于"法胜寺"和"昭化寺"的记载,蕲春县博物馆1989年普查资料中的《前明藩裔朱氏山主碑记》,证明昭化寺是明荆王府宗庙建筑的组成部分。现存石殿符合明朝宗庙规制,以高浮雕龙纹装饰为主展示了皇家风范,约修建于嘉靖前期,是国内仅存的明朝藩王宗庙建筑。  相似文献   

11.
文昌信仰源流与文昌文化龙吟一、世俗传说的梓潼神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其名著《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说:梓潼县"有善板洞,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抒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霄取去。"今人刘琳在校注中引用《七曲山记》、《元丰九域志》、《封氏闻见记》和《玄中记》等的记载,证...  相似文献   

12.
李智红  杨义华 《大理文化》2014,(8):I0001-I0001
正为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推动我州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优秀文学艺术奖评选奖励办法》[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告(第9号)]精神,州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开展首届文学艺术奖评选"及《2014年全州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的相关要求,遵照州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务会关于"坚持科学公正,注重创新,认真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评选"的要求,州文联结合大理州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实际,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开展大理白族  相似文献   

13.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14.
正荷马史诗《奥德赛》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英雄俄狄修斯回国途中海上历险,最后一家人团聚的故事。《奥德赛》(希腊原文Odusseia,又译作《奥德修记》),意思是"关于俄狄修斯(Odysseus)的故事"。《奥德赛》描写了希腊英雄俄狄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归家途中漂泊十年的经历。在《牛津英语大辞典》中奥德赛成为"长时间的游荡,充满冒险的旅途"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3)
<正>关于《玉庵恨传奇》及其作者,著名学者庄一拂所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专列"李奇伟,《玉庵恨》"条目。书中称《玉庵恨》为"玉庵恨传奇。排印本。亦名《冲冠怒》,演陈  相似文献   

16.
《醒世姻缘传》是明清之际的一部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它以百回的篇幅写了一个两世恶姻缘的故事。因果报应观念的渗入,使这部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世情小说.经常被人们目为果报小说而加以批评,甚或轻视。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20,(3)
正轩,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明代著名的清廉之官,以"一簏廉吏"著称于世。然而,《明史》《归德府志》等资料中,一方面,关于轩的生卒年月记载,只有其卒年没有生年;另一方面,关于他的籍贯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说法。轩辕氏族人轩威在翻阅《浙江巡抚名录》时,偶然发现了关于轩生卒年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和考证轩的事迹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轩的籍贯、生  相似文献   

18.
正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在《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册)、《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和《江藩集》三种著作中,基本上搜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江藩的各种记载,正如漆先生在"笺释缘起与后记"中所说的:"我想在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的研究方面,以后的学者,可以对拙著正讹纠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在资料的获取方面,要想有更多新的发现,我想将会是很困难的了。"(江藩纂,漆永祥笺释:《汉学师承记笺  相似文献   

19.
梁山 《华夏文化》2016,(4):61-64
正人性是善是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众多思想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善是先天就具备的,而对于善性要加以发展、扩充,这就是修养的途径。孟子也曾以"赤子之心"为喻,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来说明"心"是一种上承于天的善性。这种至善的"心"虽由天赋予每一个人,但如果不加以保养也会逐渐消  相似文献   

20.
赵珩 《世界文化》2013,(1):35-36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