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有《安雅堂全集》。 (一) 宋琬于顺治四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来仕途并不得意,曾两次下狱。顺治七年宋琬“用诬浮系于理凡浃月,而获湔祓,还官郎署。’(吴伟业《宋玉叔诗文集序》)顺治十八年,正在浙江按察使任上的宋琬,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这一次被关了三个年头,才被免罪放归。两次都是族人告密,都与于七起义有关。顺治五年,于七在山东栖霞一带起兵反抗清廷,曾攻州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的现行初中《语》第6册第2课《有的人》、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都是臧克家(1905.10.8--2004.2.5)。对臧克家,上述课本中前介绍说是“诗人”,后未作介绍,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介绍说是“诗人”。这一介绍虽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在写作上,臧克家除了写诗,还写散、小说以及艺评论等,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小视。他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193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集《乱莠集》。此后,臧克家一手写诗,一手为,他的散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4.
以张采为中心来探究复社诗学活动和晚明诗学思潮的关系:“诗文之会与诗坛风尚”纵向考察“社团诗歌”在应社、“燕台十子盟”、临川“诗社”、选编《几社壬申合稿》、评点《新刻谭友夏合集》等五个阶段近十五年的演变发展脉络;“《知畏堂诗存》案例分析”则从横向角度对“社团诗歌”的文学史价值、创作盛况、创作群体的构成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形作了全面挖掘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复社诗学活动是链接“社团诗歌”多种创作因素的纽带,引发和激励了晚明大规模的“社团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5.
前言: 施蛰存先生的文学生涯长达八十多年,著作等身。这里辑录的四篇作品,均为《施蛰存文集》之《十年创作集》和《北山散文集》(上、下)所未收录者。既有早年“施青萍”时期的短评,也有40年代后期的小说和散文。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为散文名篇,其创作时地尚有争论,究其原因主要由度正《周敦颐年谱》中所载嘉祜八年“正月”、“五月”形近易讹所致。据宋刻本《濂溪集》所载,周敦颐当于嘉祜八年五月七日刻《游罗崖诗》于雩都善山罗崖,五月十五日刻《爱莲说》于同一地点。此即《爱莲说》第一次正式发表之时地。  相似文献   

7.
柏可 《老年教育》2010,(4):48-48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门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目“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萧红被称为“内观和自传型的作家”,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一部散、小说集中都有自己的“身世之作”,而且无论是自传散集《商市街》还是追忆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都代表了她的最高成就。她这种一以贯之的追忆型创作,来自于她的独特气质。通过萧红在抗战中的追忆型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对童年生活如何回忆与重建,如何遗忘和省略,从而表达个人对战争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惠特曼《草叶集》的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特曼因为创作了《草叶集》而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草叶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充分的民族性。它打破了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对欧洲文学一脉相承的局面 ,从主题、内容到形式都是完完全全的美国诗歌。本文从《草叶集》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思想 ,对自我、自然的歌颂及作者的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惠特曼诗歌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叶玲,1942年出生于浙江玉环,1958年发表处女作,1980年小说《心香》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创作小说、散共600多万字,出版有《叶玲集》八卷,长篇小说《无梦谷》获纽约化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学杰出成就奖”。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教材的有《我的“长生果”》和《乌蓬摇梦到春江》。[编按]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从2003年起开辟“古代文学研究”专栏,几年来,该专栏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各期全文转载8篇,论点摘编一篇,如下:郭延礼《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2004年第3期)、王飚《独立风雪中的清教徒——黄遵宪诗学观的发展及其在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2006年第1期)、黄语《钱澄之前期交游考》(2006年第4期)、高莲莲《论宋琬诗歌的渊源流变》(2006年第4期)、王承丹《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川”应为“山”》  相似文献   

12.
在“慰劳信运动”风潮的感召下,卞之琳于1938—1939年陆续创作了20首“慰劳信”体诗歌,合为《慰劳信集》。从原始报刊爬梳慰劳信运动的大致过程和整体景象,可见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的深刻影响:运动过程的真实场景、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被纳入写作题材;在慰劳信运动大众化思潮的影响下,卞之琳在择取口语词、方言词和农业意象入诗的同时,依然坚守抗战前诗歌写作的“纯诗”逻辑和形式自律,为抗战诗提供另类风格;卞之琳延续1930年代“小处敏感”的诗艺,从日常生活点滴窥见西北、华北地区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袁表、马荧选编的《闽中十子诗》,收入了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林鸿、高棅、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僻、王褒、周玄、黄玄等十人的诗歌,作为阁中诗派的先驱,十子创作的菁华梗概和“一时之风气”,借是编得以幸存。万历四年徐中行首刻以《闽中十子诗集》命名,欲览其全的汇集意图,其实仅是彰显其“风调尔雅”之一格;《四库全书》本《闽中十子诗》,虽云“此编采撷菁华”,但馆阁的删改走样,加上传本久妙,已现残缺之貌;光绪十二年郭柏苍刊本《闽中十才子诗》,虽以重刻命名,然郭氏以古稀之年更正舛伪之功、吉光片羽之叹,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随着诗潮的演变发展,中国新诗坛形成了以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任钩、杨骚等诗人以及臧克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与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双峰对峙的格局。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早在1919年,就在《曙光》上发表了《初冬京奉道上》一诗,第二年被选人《新青年》。1925年出版了诗集《重心》。三十年代,王统照遵循“五四”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先后创作出版了《这时代》①、《夜行集》②、《横吹集》③、《江南曲》④等诗集,成为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位比…  相似文献   

15.
《楚雨集》是集李商隐句所成的诗集,也是晚近吴下诗人学习李商隐的直接体现。对《楚雨集》的考辨有助于厘清晚近吴下诗人从事集李诗创作的总体情况,亦可加深对“西砖”诗歌集群的认知和把握。《楚雨集》的特征和价值,需从“西砖”诗学的个性角度和集句诗创作的共性角度两方面把握。总之,《楚雨集》的集李诗句,其中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这应该是诗歌创作和诗歌评价所追寻的真谛,决不可以“游戏文字”一言蔽之或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名作家刘白羽8月24日走完了他89载的人生之路。1916年出生于北京通县的刘白羽,20岁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并走上创作之路。1938年他奔赴陕北,加入延安艺工作团,受到毛泽东亲切会见,并参加了延安艺座谈会。作为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名小说家和中国最富激情的散家之一,刘白羽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5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学作品奖,《芳草集》获全国优秀散奖,散名篇《长江三日》《日出》被编入中学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斯·茨威格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斯·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早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20岁的茨威格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21岁又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30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尝试着诗歌、小说、戏剧、传记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但标志着其在小说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并使之声名鹊起的是他1911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1927年,他又发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和《情感的迷惘》。这三部“链条小说”的创作主题——“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反映…  相似文献   

18.
鲁迅,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后改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绪八月初三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城一个小康地主家庭里,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于上海,终年五十五岁。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散及诗歌。鲁迅的全部学创作活动,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从一九oo年春天写下的第一组《别诸弟三首》,到一九三五年底最后写下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创作生涯。他一共写有旧体诗五十一题六十七首,新诗十二首。诗歌创作是鲁迅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鲁迅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写于1965年的《佛国集》共47首诗,记录了饶宗颐游历东南亚、南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饶宗颐的一部颇具特色的纪游诗集。饶宗颐在此集中多用苏轼诗韵,然饶诗不是为用韵而用韵,而是一种“跨时空”的创作对话。饶诗和苏诗在物色选取、语言风格、意境创造和诗歌结构上都各有特色。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到属于《佛国集》的独特魅力与其中的迈往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