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体魄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其指导思想应该是面向全体,立足健康第一;其目标应该是阶段效益与长期效应相结合,着眼于长期效应;内容上应立足于全民健身、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需要;管理体制上应向学生自主、自觉锻炼,将体育融入生活方式的方面发展。但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弊端:(1)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管理等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  相似文献   

2.
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难得机遇。素质教育与减负的大力推进,使学校体育教学有了重要的地位,从而使学校体育教学有了重要保障。只有抓好好以下四个方面:(一)确立全面发展的体系教育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素质教育;(三)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能力;(四)突出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的工作,学校体育教学才能真正适应素质的发展,推进学校减负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曾鸣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3):107-109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很大,它能充分发掘人的大脑潜力,加速学生智能的发展;它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向,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体育的社会化;体育的娱乐与多样化;体育的终身化;体育的国际化;体育的科学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因此,未来民办高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在身心和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养成,以快乐体育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建议:培养学生社会化意识;顺应高校体育发展潮流,民办高校体育课内容的设置也应灵活多样化;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精修1~2项运动项目;培养未来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全民健身的重要基地。而作为学生——培养的对象,更是对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培养体育兴趣、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将来贯彻执行全民健身的“生力军”,体育兴趣、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具体施行到学校体育上,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体育课。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了它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它不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更强调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应把体育扣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坚持终生体育,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淑敏 《福建教育》2005,(10A):41-41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育正处于从具体运演阶段向形式运演阶段的转变过程中,这时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由初级阶段(感知觉、注意、兴趣等)向高级阶段(动机、需要、体验、评价等)逐步转变。因此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全面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所要追求的目标包含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能力。小学体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以“三基”为主,即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锻炼的方法,从而培养和发展其体育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兼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体育的能力。一、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如种族、气候、遗传以及生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③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④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建议:①培养未来社会意识:②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③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④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⑤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改变了将人生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概念,产生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对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转变观念,使学生形成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的课程目标;(2)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角度,把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上;(3)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重构课程内容;(4)重视发挥体育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更与人的素质培养密切相关,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对人的积极影响作用为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学校体育的特殊形式和多种功能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途径和方式,因此,学校体育应进行全面改革,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12.
朱朝娟 《甘肃教育》2007,(9S):63-63
学校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是从统一口令下开始的队列、热身(做操等)到由教师传授动作技术,学生反复操练,再到在教师指挥下交换项目,最后在整齐划一的放松;活动中结束的一个系列过程。这样的教学程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天性受到了压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健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烈锋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6):72-74,80
该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终身(终生身体)体育的意识培养,应激发学生运碧芑趣.要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并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马红春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适合专业特点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内涵的追求。它不仅对学生的现实体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在未来体育方面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是教育方针中要求的德育,智能和体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也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学生不但要德,体全面发展,还要求学生发上性。而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都有关性方面都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在指导思想与理论表现形态上,对中国近代以来大学体育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1)中国大学体育理论发展历程,根据存在形态与“体育理论”和“学校体育学”的关系上,可以分为滥觞期(清末-1927年);系统引进国外“体育教育理论”时期(1927年-50年代末);混沌于自主建设的“体育理论”各个部分时期(五十年代末-1983年);分化于“学校体育学”(1983-至今)时期;(2)大学体育理论长期处于与中小学体育理论并存统一的局面,基本上是从学校教育层面上进行的讨论,受中小学体育理论影响较深,整体上对对象结构、承担任务、服务领域日益复杂、特殊、广泛的大学体育实践的指导性较差,种种迹象表明,大学体育理论在新时期正酝酿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一个阶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向着终身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