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广播记者和听众中间,有一些人喜欢称录音报道是“带响”的报道、“带响”的新闻。按照广播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就要多采制各种题材各种式样的所谓“带响”的报道。这“带响”的新闻比文字新闻更富有传真性和感染力,能充分发挥广播工具的妙用,充分显示新闻广播的声音特色和声音优势,所以它是新闻广播的很重要很有生气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的状况,新闻广播中的这种“带响”的报道却是太少了。我们很需要把问题提到是否认真按广播规律办事的高度来认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多采制各种题材各种式样的“带响”的报道。须知,这是新闻广播个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各种式样的“带响”的报道,可以统称它为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是若干广播新闻体裁(形式)的一种总称。凡是记者  相似文献   

2.
1.让广播新闻标题“响”起来 广播新闻“带响”无疑是广播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大凡获奖作品,“带响”往往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播新闻作品是这样,广播新闻标题也应当“响”起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4.
杂文的选题     
前几年,新闻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口号:多写“带响”的新闻。“带响”主要就是指的选题。一篇杂文、一篇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关键是看选题是不是“带响”,带响的“选题”引出“带响”的效果。所以,学习一篇好的杂文,也首先是学习它“带响”的选题。选题要“新”。杂文作为社会“感应的神经”,是最直接、最及时反映现实的一种文体,它对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随时遇到和出现的需要褒贬的事物,应该敏感和迅速地加以反映和议论。当然,杂文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来选题,范围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依据杂文的特性,有的选题看  相似文献   

5.
我们报社工业部近几年来把抓带“响”的新闻作为业务研究的重点,试图在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上有所突破。所谓带“响”的新闻,是指记者要将笔尖触在社会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上,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在这方面,我们尝到了一些甜头。这里,我浅谈几点体会。响在急需上新闻能不能带“响”,首先看是不是切合读者的需要。一旦写在他们的急需上,就会引起反响。 1980年春,中央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  相似文献   

6.
采写“带响”的新闻是广播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那么如何采制好“带响”的广播消息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研究“带响的报道”,习惯总是先说说它包括哪些体裁及各自特点。在这方面,有些同志看法不一致,又缺少权威定论,只好各说各的理。我想,如果给“带响的报道”取个较科学的名称,应该把它叫作“录音报道”。所谓“带响的报道”中的“响”字,就是“音响”的简化,这个“音响”也有特定含义,即“新闻事件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谈话的录音”。  相似文献   

8.
前边说了“带响的报道”是广播新闻的独家优势,以及录音报道的各种体裁。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应该像研究其它问题一样,要用辩证的观点,注意两分法。“带响的报道”无疑是广播新闻的独家优势,有较大的优越性。例如,由于它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可以用录音手段把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的谈话,如实地传播给受众。受众接受到这种音响,会有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既觉得报道真实可信,感情上还易于受到感染。我曾经  相似文献   

9.
去年伊始,编辑部要求我们每个记者要拓宽报道领域,努力采写一些“带响”的新闻。采写“带响”新闻就要增强宏观意识,抓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农民现在致富门路增多了,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把种地当做“捎带田”,出现了荒田的现象。去年5月7日,“小满”已过,全市大田播种已结束,但我在下乡采访中,发现海洲办事处新东村有一片60亩地仍是白茬。地里只有一位74岁的宋老汉在他分得的  相似文献   

10.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今年,在评选1988年度京郊广播好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带响”的报道较前明显增多了,而且无论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以及录制效果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带响”的,这可说是广播台、站记者、编辑的一句行话。谁都知道,广播的特点是让人听的,是靠声音传播内容的。而带响的报道,就是根据广播这一特点,利用新闻现场实况录音或新闻人物谈话录音所进行的报道,即通常说的录音报道。录音报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广播里常用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录音特写、录音评论、现场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12.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13.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是办广播的一个原则。什么是广播的独家优势?概括地说,凡是报刊等新闻传播媒介做不到而只有广播能做到的,都应属于独家优势。例如,“带响的报道”就是独家优势之一。这里所说的“带响的报道”是搞新闻广播的一句行话,指的是带有新闻事件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谈话录音的新闻性广播的一种形式,包括录音报道、访问录音、广播特写等体裁。由于这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潘年 《视听界》2000,(2):34-34
市县级地方台“小荷欲露尖尖角”,想在市县乃至全国创优金榜上占一席之地,究竟要凭什么?根据我台多年实践的体会是:要打“特色牌”。第一,要有广播特色。我们常常把“广播特色”仅仅理解为要“带响”,即要有“客观声音”。这其实是比较片面的。诚然,“带响是广播最明显的特色之一,广播要创优,当然就不能不“带响”。但是,仅仅“带响”,还不能全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带响报道也应求短”,这本来是我在《怎样录制好带响报道》一文中想强调而未能谈及的问题,这里不妨简单说说。1988年度京郊好新闻评比中,带响报道较前明显增多,而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及录制效果等均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篇幅过长,大都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当然,若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录制得好,长一点也无可非议。而问题是,不少报道题材显得一般,文字过长过繁,音响选用不精练,无形中影响了节目质量,其宣传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究竟怎样使带响报道短下来?我看是否应注意这样三点: 一、要选准题材。谁都知道,带响报道是广播新闻的一大优势,它以声音为传播媒介,采用录音手段把新闻现场的实况音响或新闻人物的言谈话语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生与好新闻失之交臂的情况.许多一般化的报道离重头新闻、带响的报道仅一步之遥.从主观上讲,人人都想迈出这一步,都想把“大路货”弄成“精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少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新闻线索、新闻事件,就差那么一口气,就缺那么一点窍,最终重不起来,打不响.问题出在哪里呢?回顾科教部1996年关于城市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报道,从城市私塾现象到培优班火爆到教育如何面向大多数一步步升级的过程,主题的两次飞跃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两次飞跃,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会大为逊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播工作者越来越注意发挥广播以声夺人的独有优势,他们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录制了很多优秀的现场新闻、录音通讯、人物报道和生动的主持人节目。但是,有很多带“响”节目,由于前期录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听完后总让人  相似文献   

18.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19.
本报第六届武警好新闻评选已经揭晓了。从1993年本报所刊登的作品中,经过评委们反复筛选、评议,终于评选出了35篇(幅)获奖作品。从这次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其主要特点是:一、问题报道有突破。抓部队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是新闻作品能否“打响”的关键。所以写新闻的人无不高度重视抓“带响”的问题报道。这届武警好新闻的许多问题报道不但所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有深度,有力度。二、典型宣传有气势。从本届评选出的好新闻作品看,典型宣传不但很成功,而且在报道上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正义之剑斩妖魔》,这篇…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新闻弱化”即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减弱,成了报纸采编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按照传统新闻学的观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所进行的迅速及时、简洁明了的报道。毫无疑问,消息应该在各种新闻文体中占据首要位置。然而在“新闻弱化”的情况下,消息的主体地位显著地动摇了。这具体地表现在报纸上消息特别是时效性强、可读性强“短、新、活”消息数量的减少和地位的减弱。人们看到,现在版面上叫得响的消息少,而且在版面处理上,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