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相似文献   

2.
种树的老人     
<正>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20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60公顷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  相似文献   

3.
种树老人     
杨旭辉 《现代语文》2005,(12):12-12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相似文献   

4.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木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乡下,谁家里生了小孩,特别是男孩,长辈们就开始替他种棵树,树长得好,孩子也就长得好,树长大了,孩子也成人了。孩子长大后,自己也种树,看着自己种的树和长辈种的树一起成长,大了,孩子也该盖房成亲了,选一两棵成材的树伐了,做梁做柱。不种树的人在城里,他们没地方种树,城里寸土寸金,他们也不需要种树,他们有房,是钢筋水泥造的;他们有车,是钢板铁皮做的;他们有花园,是人工草皮和盆景拼凑的。他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树,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树。去城里找人,人家会告诉你,在哪条路哪条街,多少多少号,乘坐几路巴士,在哪里转车在哪里下。去村里找人…  相似文献   

6.
李烈 《辅导员》2012,(12):1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木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有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又夹着电闪雷鸣。经过一晚的雷雨天气后,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自种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经不起雷电的折磨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位。  相似文献   

7.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木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 有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又夹着电闪雷鸣.  相似文献   

8.
桃花心木     
林清玄 《当代学生》2011,(Z2):36-37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相似文献   

9.
他们是一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却没有一块走,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四十三个春秋,四十三个春秋,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四十三。
  他们到来的时候,是母亲走的时候。母亲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非得说留下了,只留给他们一条通往坎坷的路。  相似文献   

10.
不做完人     
有位百岁老人,临终前把儿孙叫到床边,在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他郑重地告诉儿孙们:“我这一辈子谨小慎微,怕狼怕虎,什么风险也不敢冒,什么错误也没有犯,什么人也没有得罪,可什么大事也没有做成。我死了,没有什么遗产可以留给你们,只有一句话,你们千万要记着,就是你们今后做人,千万不要做像我这样的‘完人’。老人说罢,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千万不做“完人”,这是老人总结一生经验得出的震聋发聩的结论。人活在世人,应该像流水、像星星、像闪电、像露珠,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充分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  相似文献   

11.
老木     
前些日子回家,父亲告诉我说老木死了。我听了有些吃惊:“他年龄不算太大啊,怎么会突然就死了呢?”父亲说:“今年五十五岁,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知道蹲在自己的破屋里喝酒,就这样把自己喝死了。”听了父亲的话,心底唏嘘不已。记忆里,老木生的高大强壮,在农村也算一把劳动好手,而且具有高小文化,要按照他的条件,找个对象是不困难的,却姻缘不顺,打了一辈子光棍。父母死后,他孤单一人,愈发贫困潦倒,不理生机,终日蜷缩在自己的破屋里借酒浇愁,打发时日。听父亲讲,他死后也没有发丧,近门侄子只把他尸体火化,草草埋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些做父母的一辈子为孩子操心,到头来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无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以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事皆备于我。2当他口出狂言时,尽管讥笑他。这样,他的词汇就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会把人气死。3避免批评孩子,免得孩子觉得内疚。这样,将来他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就会感到全世界都与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4把他随手乱丢的东西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这样/长大后…  相似文献   

13.
老人们会说:人这一辈子过的就是人。可是"人"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望了。有钱的人家,会花钱买教育:小的时候让孩子上亲子班学习如何玩,读小学的时候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上中学了就把孩子送到国外。那么小的孩子到了国外,好一些的父母分居有一人陪伴孩子,更多的人家是把孩子委托给孩子的监护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家以为挣了钱就是对孩子好,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扔在了家里,自己出来打工。父母们似乎忘记了,对  相似文献   

14.
老人们会说:人这一辈子过的就是人。可是“人”在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望了。有钱的人家,会花钱买教育:小的时候让孩子上亲子班学习如何玩,读小学的时候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上中学了就把孩子送到国外。那么小的孩子到了国外,好一些的父母分居有一人陪伴孩子,更多的人家是把孩子委托给孩子的监护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家以为挣了钱就是对孩子好,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扔在了家里,自己出来打工。父母们似乎忘记了,  相似文献   

15.
写给母亲     
<正>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  相似文献   

16.
我的学校环境优美,处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色。最有特色的是教学楼旁的百树林。 百树林里种了一百多棵不同品种的树,有柏树、桃树、杏树、李树……听王老师说,每种树都有它不同的含义。下了课,我和同学们经常去百树林了解各种树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写给母亲     
<正>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  相似文献   

18.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  相似文献   

19.
谁更不幸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自己的不幸。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几乎没有活过。与你相比,我真是太不幸了———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呀。”老人回答:“你差不多没有得到生命,所以也就无所谓失去。谁得到生命的赐予最多,谁死的时候失去的也就最多。长寿的才是最不幸的人啊。”中年人生气地叫起来:“你们谁都比我强。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即将赐予的统统失去了。在我面前,你们居然还好意思…  相似文献   

20.
许多年前 ,我曾问我的父亲 ,什么是青春 ?正在火炉边读书的父亲愣了一下 ,放下书 ,说了一声 :“跟我来。”就拉开门出去了 ,我紧随在父亲的身后。那天正下着大雪 ,鹅毛般的雪花妆饰山川、河流、房屋 ,还有田野上的那些树 ,天很冷。父亲在一片树林边停了下来。“孩子 ,你看到了那些树了吗 ?”“树 ?就是被雪压着的那些吗 ?”我疑惑极了 ,我不知父亲为什么这样问。“对 ,就是那些在寒冷的冬天里被大雪压住的树。”父亲有点严肃。“可那与青春有什么关系 ?”“孩子 ,青春就是一种精神 ,一种力量 ,一种追求 ,一种坦然。那些树就是青春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