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非常注重运用多种工具推动改革进程,在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试验手段,其中就包括立法试验。对我国体育领域的立法试验实践进行全面的回顾检视,可以发现立法试验已经成为体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试验主体、事项范围、试验程序等方面也存在问题。面向未来,体育领域的立法试验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观念变革的前提下,体育立法试验的主体和事项范围均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既需要充分运用现有制度,也需要体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激发其他主体对体育改革的热情,并与之共同努力,从而实现立体化的体育立法试验体系。  相似文献   

2.
<体育法>通过设置"授权立法"条款,将制定某些体育法规范性文件的权力授予其他主体,由其他主体来行使立法权力.<体育法>授权立法条款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明示授权立法条款与默示授权立法条款,各有不同的意义,但在设置这些授权立法条款时存在一些立法技术的缺陷与不足,<体育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设置完善的授权立法条款.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立法意义、市场体系、市场行为、立法的基本原则,认为,体育中介市场的立法,必须涉及到中介组织和个人的规范管理、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运行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发展,体育环境、内容出现了很多变化,《体育法》也应不断优化完善。基于此,以新时期《体育法》授权立法条款的设置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各类不足,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新时期《体育法》授权立法条款设置的价值以及建议,以期通过分析明晰问题所在、完善对应理论,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体育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立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外国体育立法的经验可以对我国目前体育立法改革起到借鉴的作用。选取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四个国家的体育立法作为研究对象,以比较研究的视角,从体育立法的缘起、体育立法法系、体育管理体制对体育立法影响、体育"基本法"四个方面对四个国家的体育立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其中的经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立法修改完善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体育立法的去行政化和权力适度下放;体育"基本法"需要定位和调整;体育立法应顺应体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注重体育立法的修改;借助国际比赛交流或特殊事件等时机推动体育立法。  相似文献   

6.
立法依据是立法的前提性问题,它解决的是立法的正当性问题。阐述体育仲裁立法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以期对我国体育仲裁立法提供有益的思路。体育仲裁立法的理论依据包括保护合法权益与体现体育精神的需要等方面,法律依据包括宪法、立法法、体育法、仲裁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视体育社团功能作用和现行体育社团立法长期滞后是我国体育社团立法修改的立法背景。依法治体、体制改革加快、民间参与管理、政府鼓励、问题丛生是我国体育社团立法修改的立法条件。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宪法为龙头的体育社团立法体系,并且具有行政立法主导、配套立法缺位、回避立法难题等立法特点。我国体育社团立法正在面临体育社团改革挑战和立法体系内部冲突的立法困境。未来我国《体育法》体育社团立法修改,应当保持专章立法体例不变,明确体育社团法律性质,保障体育社团独立地位,明确体育社团管理职权,加大体育社团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认识自身和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对现有的法律、伦理道德和精神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法律学的视角出发,对基因工程技术在我国体育领域的立法控制进行了探讨,提出把基因研究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由于基因操作实践在我国体育领域尚未全面展开,建议先就准入规定、总的立法原则及禁止性条款方面做出规定,既弥补了现阶段<体育法>的不足,又可作为时机成熟时立法的"试验田",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体育仲裁体系归属的立法体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体育学刊》2007,14(5):32-34
《体育法》对体育仲裁予以原则性规定,但由于其配套法律制度的缺乏,使得体育仲裁在我国并未真正建立。已有的观点认为我国的体育仲裁不能纳入我国的仲裁法律体系。在分析基础上,认为强制性并不是体育仲裁的特性,体育仲裁符合一般仲裁的基本属性,主张将体育仲裁统一到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体系之中,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体育仲裁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种新的立法模式正在迅速崛起,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管理型立法现象,学者称其为促进型立法。本文对“体育促进型立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其一般特征,法律特征,提供其发展建议,希望可以加强《体育法》修改向“体育促进法”的立法转变,对修改制定体育领域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立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离不开法律的评价,但长期以来,因其发生在竞技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以体育道德谴责或竞赛规则处罚“内部消化”,因此需要体育立法加以完善.其立法的基础是正当业务说、被害人承诺说和社会相当性理论等竞技体育伤害行为正当化理论.在正当化立法的同时,基于竞技体育的自身性质以及合理协调与现有立法的关系,应当从前提条件、时间条件、主体条件、主观条件以及限度条件方面,构建起周详体系化的正当化成立条件;应注意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正当化并不只表现为“不是全部就是全无”的模式,而有其正当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体育产业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产业立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显十分迫切,应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立法应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正确反映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技术和经验。体育产业立法属社会立法,对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法修订过程中,“体育权利”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现有研究取得不菲成果,但在方法论上普遍存在缺陷,表现为:不当地套用权利的要素分析方法,导致体育权利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几近失控;过分倚重概括性分析方法,将体育权利与权利要求混为一谈.鉴于莫衷一是的研究现状,《体育法》修订时若贸然将体育权利作为单独条款进行概括性规定,实难保证立法质量.因此,应转变思路,突出体育权利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性;《体育法》修订应当以体育权利为灵魂,但并非要让权利性条款在数量上占优势,而是需要落实在制度构建中,体现在文本表达上;既做好总则中体育权利的宣示,又应在具体权利立法时转变观念,根据行为而不是权利义务观念进行表述,在法律关系中划定体育权利的边界,为体育权利的实现夯实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义华  张文闻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74-275,278
加拿大有其独特的法律制度体系。从体育立法的历史沿革看,1961年制定的《健康与业余体育法》以及2003年修订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运动法》,对鼓励、促进和发展身体锻炼和竞技运动起到积极作用。体育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判例法和制定法,此外,加拿大其他的许多法律法规中也对涉及体育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促进了加拿大体育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体育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整个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全方位发展,中国的体育立法鲜明地显现出法制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的深刻烙印。以现代法治的目光,对本世纪以来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体育立法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审视和分析,概括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体育立法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尚存在的主要差距,进一步阐明按照依法治国的时代方向加强和加快体育立法,是推动体育法制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体育领域内出现的贿赂犯罪,成为继兴奋剂、赛场暴力、运动歧视、青少年球员转会问题后又一大毒瘤.体育贿赂犯罪可以分为赌博型贿赂与竞赛利益型贿赂.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析,对美国联邦和地方16个州、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和日本的体育贿赂刑事立法进行实证研究和归类分析.研究认为,存在三种模式的刑事处罚方式,即体育贿赂专有罪名模式、刑法解释学适用模式和体育法立法模式.完善的刑事立法,有助于打击体育贿赂犯罪行为,保障体育竞赛秩序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 ,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立法的现状和问题 ,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为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完善我国的体育立法机制 ,构建体育的全面的法律体系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大道。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体育立法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  程亚萍 《体育与科学》2011,32(1):1-4,18
体育立法的价值不仅可以决定体育立法的效用,而且可以决定体育立法的利益归属和发展方向等。但这一根本问题并未有效地反映在我国体育立法中。我国只有在确立了体育立法合理价值的条件下,才能科学构设体育立法合理价值的内容,如维护公平、便于管理相对人权利的实现和追求效率等。  相似文献   

19.
本从立法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立法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体育立法具有立法主体的特定性、立法职权的限定性、立法程序的阶段性以及立法技术的规范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