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鲜活教材。我教学五年制人教版数学教材“正反比例关系”这一章节时,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种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并且会运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  相似文献   

2.
一、复习要点 1.比的意义和性质。包括比的意义;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等。 2.比的应用。包括比例尺;按比例分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等。  相似文献   

3.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谁能很快判断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自由表达(重点说明判断的依据)。师:我们曾经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简单地说,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积一定成反比例。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幻灯片1),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出示活动要求幻灯片2)  相似文献   

4.
“摆事实、讲道理”是写作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当摆出了“事实”也讲出了“道理”,文章的说服力仍然不够强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用一用对比论证了。 对比论证又叫正反论证,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将具有正反两种性质的“主张”或“论据”进行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有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5.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最后学习的内容,是对以前学习的数量关系知识的发展。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以“比”为基础,以“正、反比例“为重点,按知识发展层次建立知识系统。把知识组织在一定的系统中,才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比和比例”这个单元中包括的内容庞杂,其中“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成比例量的问题的前提,复习中应以  相似文献   

6.
比例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学生在解比例应用题时,最困难的是正反比例的判断,下面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通过比较,弄清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  相似文献   

7.
比例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通常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解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等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  相似文献   

8.
唐宋禅宗语录中的正反疑问句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有些类型很有特色,是一些特殊正反疑问句,“FVP”型正反疑问句、祈使性正反疑问句和附加性正反疑问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FVP”型正反疑问句主要有“还VP”式和“可VP”式两种,祈使性正反疑问句主要有“得不”式、“得否”式及“还得也无”式,附加性正反疑问句主要有“T,(还)是否?”式、“T,是不?”式、“T,是不是?”式、“T,好不好?”式、“T,还是也无?”式,这些句式都很有禅宗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10.
概念是思维的依据,讲清“比”的意义。是完成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教学任务的关键。这一单元的六个小节,无不与“比”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例尺”、“按比例分配”都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如果不能正确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两个数的比,那末判断正反比例以及解比例应用题就都是一句空话。怎样讲清“比”的意义,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呢?谈以下几点体会:一、在除法的基础上,讲“比”的意义。教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即由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2.
“X不X”格式是由同一个词语的正反形式并列构成的句法结构,是汉语里正反问句用以提问的特定格式。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是有条件的,在语法性质和结构形式上有一定限制;其中否定词,用“不”或者“没(没有)”取决于语义上的选择。本文主要从结构、功能和语义方面考察“X不X”格式及其相关句式。一 1·1作为一种结构体,“X不X”格式有其特定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就其结构成分说,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语法上是有限制的。据考察材料分析,只有动词性词语和性质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一格式,而且进入这一格式的性质形容词也不能以扩展了  相似文献   

13.
新编课本第十册关于比和比例的教材,同过去使用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比和正反比例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应用方面,作了较大的变动。这些变动,贯穿了一项基本要求,那就是渗透变量相依的函数思想。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掌握教材的重点,为此,提出三个问题来与同志们讨论研究。I.怎样引进比的概念?为了引进比的概念,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理解两数相除的意义。如教材的第一例,用“3÷2”求长是宽的几倍,有时把长是的宽几倍说  相似文献   

14.
此文在对“距离与美”的正反阐述中,都突出“距离是一种心情”。从“距离是否产生美”切入,升华出旨意“距离是一种心情”,这种升华是植根在正反阐述中的:在正面阐述中,“明月美”是因为“充满了希望”,“牛郎和织女美”是因为“源于……苦难”;在反面阐述时,“墙不美”是因为隔绝了“亲情、友情、爱情”。此文以“美”为弓,“情”作箭,射“距离”——构思巧妙,立意独特。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运用比较评析进行批驳的写法。二、教学方法 从明确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入手 ,正反比较 ,梳理文章思路。三、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在初一、初二时 ,我们已经学过了词、短语以及单句的有关知识 ,了解和掌握了如何正确运用词语、怎样使用句子的相关规则 ,回顾这些旧知识 ,对于今天学好这两篇短文 ,有重要意义。2 .布置默读《论“基本属实”》 ,感知课文大意。3 .查阅工具书 ,了解“基本”这个词的意思 ,联系课文内容 ,思考“基本”这个词应该选择的义项。明确 :“基本”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①根本 :…  相似文献   

16.
“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文在定量的基础上对“二拍”中的选择问句形式进行了简单描写分析,展现了“二拍”时期正反选择问句和并列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二拍”选择问句中真性问句和假性问句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学好“分式”一章的关键。课本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指出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在理解这个性质时 ,应抓住表述中的关键字词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一、“都”和“同”字——先从正面正确理解“都”和“同”的含义 :分子与分母要乘以 (或除以 )一个整式时 ,分子与分母必须都乘以 (或除以 )这一整式 ,而且分子与分母所乘 (或除以 )的这个整式必须是同一个整式 ,否则 ,若忽略了“都”和“同”字 ,就会犯只乘以 (或除以 )分子 (…  相似文献   

18.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同学在学过正反比例的知识后,觉得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便比较难。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判断就不会觉得难了。一般可以按“找-写-判”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大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比例的这个基本性质不仅可以“正用”,也可以“逆用”。一、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例11.8:3和6:10能否组成比例?1/2:1/3和4:6能否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