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虽然不少法官对利益衡量概念和运用没有完整的和系统的认识,但利益衡量方法在司法审判实践中的运用却十分普遍。利益衡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作为,该方法在实践中的操作和规范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关注。为此,本文利益衡量的构成要件以及实践进路进行分析,以期对开拓利益衡量思路、规范利益衡量程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疑难案件中存在着法律解释的"疑难",作为法律解释者的法官必须以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为指南进行法律解释活动。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是对疑难案件中的利益冲突所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它们决定着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他们的逻辑思维是什么?他们是否严格依据逻辑三段论而作出判决?法律解释在其中充当了什么作用,其地位如何?利益衡量有必要吗?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秉持正确司法理念,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最终作出依法有据、公平公正、合情合理裁判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官在强化法律统一适用的同时,应正确运用司法政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推进法治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是表征利益的产物,法律适用是利益平衡与分配的技巧,一般条款其适用要通过价值补充等方法将道德标准具体化为可以适用的具体的司法裁判的依据,在此过程中,利益衡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以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为例,来讨论民法一般条款适用中的利益衡量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解决专利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相对贫乏,司法解决仍是一条重要途径。而在司法解决的过程中,法官必然通过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这一方式对冲突着的权利边界进行重新界定。其解释的过程也是对冲突着的利益进行衡量和取舍的过程,对专利利益格局的调整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分析权利要求解释原则,理顺各原则的适用规则,对专利利益冲突的顺利解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结构空缺和内容滞后性决定了法官在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文,这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成为必然。但这种自由裁量是有所限制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司法权的滥用。因此,既要承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从卢埃林和弗兰克的现实主义法学出发对现实主义法学进行阐释,认为现实主义法学家:在法律方法方面强调法官的能动性;在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理论中,主张只有真正适用到个案中的规则才是法律;在法律解释方面,提倡法官基于解决纠纷需要对法律进行创造性解释。他们批判把司法过程视为纯粹的逻辑推理,主张法官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预先形成结论,再运用法律证成该结论,开了司法论证理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环境和法律争议纷纭复杂,法官单凭有限的法律规则往往无法全部应对,特别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可能存在的而且各方面都有强有力论据支持的前提或基本原理间进行选择成为必要时.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就会产生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都必须通过对话、辩论、批判性探究等方法来发现最佳的答案.本文试从一起案例入手,通过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运用的必要性和左右其运用的因素加以具体分析,以此来论证其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学领域的永恒命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保障。我国现行刑法将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单列一章,其犯罪的同类客体或法益系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是,由于这一章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五花八门,并非所有的侵犯财产犯罪都侵犯了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笔者结合民法物权理论,在财产所有权的理论价值上重泼笔墨,通过实例论证了所有权理论作为侵犯财产型犯罪所危害法益的理论不足,进而提出以"控制权"来理解"所有权"的主张,以期得到法学界同仁的雅正。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自然人的形象利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通过对财产权劳动理论、经济激励理论、利益衡平理论的分析,可以为形象利益保护提供有力的法理支持。而注意力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需求则可以为形象利益保护提供有力的社会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3.
"起诉不停止执行"既是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项重要制度。但随着行政诉讼实践的发展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原则与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立法和实践之间的不协调越来越明显。事实上,起诉是否导致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取决于法官对相对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衡量。基于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状况,我国宜采用"起诉停止执行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日益明显,高校人才流动中各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分歧,归根结底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属争议。唯有依法明确各自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法律解释方法适当扩大约定服务期、竞业限制、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方能规范目前我国高校人才流动中的失范行为、平衡各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纵观我国各部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等方面关于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法律规制,其本意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中小股东和担保权人的权益,保证交易安全。但是,由于立法技术不够成熟、司法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加之缺乏相关措施配合,实践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提出完善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规制的四点建议:一是对上市公司担保设定合理的限制条件;二是把握好股东权益保护和债权安全保护的平衡点;三是完善董事的善管义务;四是采取必要的反担保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权"是指权力的分立,强调"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政府核心职能的分立与制衡。在西方,分权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洛克和孟德斯鸠,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学说和理论。三权分立制是分权学说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但由于历史、现实国情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并不适合采用三权分立制,而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17.
肯定法人的一般人格权,承认法人存在精神利益是法人获得非财产损害赔偿的理论前提,对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即是对其精神利益的侵害。现阶段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趋于保守,法人的精神利益在实际诉讼中无法得到保护,这实质是对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侵害。与传统的精神痛苦不同,法人精神利益不应要求法人具有事实上的感官与痛苦,它在客观上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法人针对精神损害提出了赔偿诉求,完善相关规定使其在法律上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资格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资产权利发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使得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治理结构,使资产得以有效运营。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资产权利发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下,规范出资者(股东)、法人财产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生产者(工人)相互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资产权利的委托一代理制,特征是分权与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的层面上,公民环境权是宪法和行政法上的权利,实质上是一种请求权;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既可以是民法上的物权,也可以是行政法上的请求权,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环境权有利于遏制企业滥用环境资源使用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公民环境权与企业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矛盾应当坚持一般利益优于特殊利益并兼顾特殊利益的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利益权衡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来自社会生活本身的产物,民事法益包含民事社会生活利益和民事法律应保护性两个要素。民事法益具有仅得民事法律消极或间接保护的天生弱性,使得民事法益游离于民事权利体系之外,难以得到民事法律的"眷顾"。加强民事法益的保护正是为了克服民事法益自身这一与生俱来的弱性。以民事法益之属性为切入点,探求民事法益保护之蹊径,正是民事法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