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广播工作者,尤其是坐在话筒前的节目主持人,完全是靠自己的语言在和广大听众进行着交流,自己语言的功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听众对其主持节目的关注和喜好程度。而语言功力的高低又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才能薄发。我所从事的是对台湾广播专题节目的直播主持工作,现就自己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  相似文献   

2.
一只“大哥大”电话把病房和直播室连在了一起,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搏斗中,被罪犯从五楼摔下的英雄法警周忠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接受《走进直播室》节目主持人的采访。同一时刻,英雄的妻子则坐在直播室话筒前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很多围在饭桌前午餐的听众情不自禁地放下手中的筷子、凝神谛听这档特别出“情”的报道,有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拨通了直播室的热线电话。当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节目的关键是节目主持人。他应是一个节目的组织者,参加从节目的策划、编辑、制作播出到播出后反馈的全过程。话筒前的工作只是他编采工作的延伸和继续。大量的工作在话筒之外。主持人对节目的指导思想应很明确,并在设计、组织、编辑、主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主持人以“我”的真实身份和听众交流,所以要求这个“我”要有“我”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语言比较随意、生活化。相对来说,播音员工作的范围、任务较为单纯、具体。要求准确、完美地体现作者的意图,在忠实于稿件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做听众收听节目时的桥梁和纽带。据此…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从事播音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回想自己话筒前的20年,感触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想做好播音工作,就要真正做听众的知心朋友。刚刚开始从事播音工作时,笔者总是一味追求技巧,结果吃了不少苦头,走了许多弯路。后来在向老同志学习的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播音技巧固然重要,但仅有技巧是不够的,只有把自己置于听众之中,时时想到听众,努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播出的声音,主持的节目,才会饱含真情,听众才会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我是1992年到广播局工作的。回想自己话筒前的十多年,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想播好音就要真正做听众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6.
《听众之声》节目是鄞州电台一档对农热线电话直播节目。每天早间7:30开始,长度半小时。听众在节目中发布转让和求购信息,或获取信息和某种帮助。热线在广播节目中开通,变间接传播为直接传播,听众从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听众与主持人的对话直接成为节目的内容。听众参与带有很大随意性和即兴性,节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主持人话筒前的表现与听众交流的现场发挥。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节目栏目化,主持人节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走上了主持人这个神圣、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不管是播音员,还是编辑、记者都坐在话筒前或手持话筒主持各类节目。那么,编辑、记者如何当好电视节目主持人呢? 一、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角色转换电视新闻主持人应具有“记者的眼光”、“编辑的智慧”和“播音员的  相似文献   

8.
孙超 《河北广播》2007,(1):68-68,77
做为一名广播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能像电视那样,受众能看到画面形象。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大都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听众中树起自己的声音形象。要做到这一点,在话筒前保持良好的状态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广播节目主持人少了用肢体语言去感染听众的手段,但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主持人通过自己动听的声音与听众平等、真诚的交流,依然能够把真实、生动的形象展示给听众,让听众觉得主持人离自己不远,就像隔壁的邻居天天见。主持人为什么要具备亲和力呢?首先,它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需求。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人们渴  相似文献   

10.
播音员是在话筒前工作的。播音员在对稿件做过充分准备之后,走进播音室或录音室。就如同演员登上了舞台。如果播音员在话筒前找不到自如的状态,那么,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备稿阶段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在话筒前体现出来。首先,坐在话筒前要松弛。口腔、颈、臂等部分都不要紧张,呼吸要匀畅,深沉,另外,不要有坏习惯。例如,有人一边播音,一边哆嗦腿,有人把上身扒在桌子上,还有人下意识地用脚掌打拍子,等等。这样,自然就不可能高度集中精神,顺畅地表达稿件内容。总之,在话筒前要能做到不怕干扰,眼、脑、口反应灵活,所要播讲的内容在脑子里清晰连贯,备稿时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所下的功夫能基本体现出来,这就是能驾驭自己,也能驾驭稿件,就是好的状态了。怎样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播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广播节目形式的不断丰富,主持人节目已经成为广播媒体中一个很受听众喜爱且极具生命力的新的节目形式。为了适应主持人节目这一新形式对主持人的需求,也因为播音员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许多播音员开始了主持节目的实践,在话筒前开拓了又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2.
提高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话筒前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来说,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播音的能力,即读和念的能力,然后就是在此基础上“说话”的能力,即无稿说话、脱稿说话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是在工作几年以后才能感觉到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对自己能力拓展的需要。它包括采访的能力和在话筒前引别人说话的能力。1978年底,我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已经适应当时省级台的各类节目。一次,编辑就给了我一封农村青年因高考落榜而苦恼的信,让我以给他回信的方式做一期节目。当我在试图把它写成稿子的时候,突然间不知该怎么写,后来勉强写出来了,但在话筒前录音的时候,我又一次…  相似文献   

13.
秦渭 《军事记者》2008,(3):28-29
用深情的话筒传播真情,用浓浓的爱心温暖听众,用无私的行动帮助弱势群体,这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交通广播主持人亓欣莉在节目主持生涯中不懈的追求和行动。她制作、主持的《交广说法》为听众解决各类问题万余件;她个人为弱势群体捐款万余元。  相似文献   

14.
用深情的话筒传播真情,用浓浓的爱心温暖听众,用无私的行动帮助弱势群体,这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交通广播主持人亓欣莉在节目主持生涯中不懈的追求和行动。她制作、主持的《交广说法》为听众解决各类问题万余件;她个人为弱势群体捐款万余元。  相似文献   

15.
萧萌 《声屏世界》2010,(6):41-41
节目主持人虽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但当他走进直播间坐在话筒前时,其身份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生活中的自然人,而是党的宣传员和媒体声音的传播者。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常发生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施玲  彭远方 《新闻界》2005,(6):53-54
广播节目制作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播音,录播向直播转型和主持人直播节目三个阶段。传统的纯正意义上的播音,要求大量的练声实践,使声音得到坚实的锻炼,能够适应不同稿件的表达,基调鲜明,感染听众。在从录播向直播转型期间,一般是采用模拟直播状态的录播制作形式,以较为新鲜而有感染力的风格特点,精心的采编合成,使广播节目极大地走近了听众。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往往采取采编播控合一的形式,凸现个性色彩,使,“播节目呈现出亲切、活泼的崭新面貌。从录播到直播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是传受者之间关系的变化,这对直播主持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完全意义上的主持人?笔者认为:只有寻求到最佳的话筒前状态才能使主持节月这种创造性劳动变得自然愉悦,受众才能得到最满意的精神食粮。以下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话筒前最佳状态的达成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创     
《青年记者》2005,(2):72-73
首个可视电台节目亮相。广州电台重点打造的首个可视电台将在1061经济环保广播中实现。届时,通过话筒前的摄像头与互联网连接后,听众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同步的电台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8.
郑亚楠 《新闻传播》2007,(12):29-30
用深情的话筒传播真情,用浓浓的爱心温暖听众,用无私的行动帮助弱势群体,这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交通广播主持人亓欣莉在节目主持生涯中不懈的追求和行动。她用爱心赢得了广大听众的爱戴,不论男女老幼,听众们都亲切地叫她“欣莉姐”,“欣莉姐”是百姓心中最贴心的爱心大使。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刚刚踏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祝贺你,你终于获得了你启盼已久的广播工作了!现在你可以坐在电台的直播间里直接从事大众传播工作了,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要做到些什么呢? 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管我们在电台中说什么都在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说话。这个人在倾听我们的言语,在注视我们的行动。不要把我们的听众当成没有知觉、不知姓名的听众。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喜爱并且尊重我们  相似文献   

20.
王杨  孙玮 《声屏世界》2014,(8):33-33
<正>语言交流——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使信息得以传播反馈。主持人语言的交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受众的交流。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是主持人心里的目标。曾有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这样说:我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总是喜欢盯着话筒看,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它就是我有听众,是我的交流对象。在这样有目标的强烈的交流感的支配下,主持人的语言就自觉地有了对象色彩,听众也能从其语言中真切感受到强烈的交流感,从而引起共鸣。二是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说广播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还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