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眼间,我来山东电台已28年了。作为一个广播人,我见证了山东电台的兴盛、低谷和崛起,我与山东广播的命运时时连在一起。1993年4月15日,山东台第一个系列专业频率——经济频率诞生,我们开始了从低谷的攀升,而如今七个专业频率的建立,正是山东电台踏上振兴之路的标志。在广播频率专业化定位与经营方面,我写过一些文章,有过不少“猜”想,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凑到一块,或许有点价值,也不枉一个广播人的称呼了。  相似文献   

2.
【前记】在父亲赵家璧收藏的书信中,有范用先生的不少亲笔信。在这些信中我读到了范用先生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五六岁的老编辑的尊重与敬佩。他们两人虽然成长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两人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对从文字到书籍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书籍是自己的朋友,并且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编书;  相似文献   

3.
灰飞烟灭     
连入石器时代,我开始在大地图上漫无目的的游荡。安静的看着身边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刚认识的和早认识的每一个人,跟他们有一措没一措的闲扯。这些人在石器里练功、抓宠、聊天、和我一样无聊的乱逛。  相似文献   

4.
张雪松 《出版参考》2011,(22):29-30
2011年3月初,我的家人给我发来一个网址链接,推荐我去看一个叫"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博主叫于娟。打开网页后,出于职业习惯,我开始考虑,这些文字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答案最初是否定的,做编辑多年,见过各种临终手记,虽然那些已经离开人世的作者无不让我心生敬意,但从文字感染力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留心用心开心——采访冯志远老师的难忘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电一 《今传媒》2009,(6):71-72
当记者20多年,我还没有为采访一个人花费过这么多时间、投入过这么大精力! 冯志远老师从上海到宁夏支教40余年、在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上讲台并为学生义务辅导的感人事迹,自2005年12月以来曾被一些地方媒体报道过,中央领导同志就此做出了重要批示.这些信息,令我激动.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应该抓住这个题材!为此,我在3月初就专门给报社打了报告,提出初步设想,并开始收集素材.  相似文献   

6.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岁‘文革’结束,1980年我25岁。25岁到35岁是我狂收暴敛的10年。这10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相似文献   

7.
我爸是我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爸是我爸,李刚是李刚."据说这是中国2010年最为恶摧的网络恶搞诗.但我看到了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很多人开始把自己和"李刚"(事实上或者想象中的不正当权势)区分开来.从这些区分的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爸是我爸"不再是对命运的抱憾,而是为自身的独立和清白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8.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9.
爱书短语     
在苏联作家阿迪尔·雅库鲍夫的长篇小说《良心》里,诺尔穆拉特教授写给区委第一书记辞库罗夫一封信,开始这样写着;“我知道您对我的事很了解,所以才写信给您。我一生中收集了相当多的图书。这些书都是着意为青年读者挑选的。其中有科技书籍,也有哲学著作,还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专著。如您所知,这一万多册藏书我已捐赠给‘列宁之路’集体农庄学校。我恳求您,千万注意别让一个随随便便的人来管理这些图书。应当挑选一个本身就热爱书的人。……”  相似文献   

10.
“扳道岔”的人我没有想到会当编辑,更没有想到当文艺编辑。 1958年,我从部队转业,来到江西黄岗山垦殖场。开始,我被分配在蔬菜队。这期间,我曾陆陆续续写过一些通讯稿。在公社化高潮中,我被借调到总场编辑室。开始了编辑生涯。走上了决定我一生命运的道路。我经常怀念一个人。他像是铁路的扳道员,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扳动了道岔。他叫王曙光。是当时总场副场长。他很了解宣传工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初,我的家人给我发来一个网址链接,推荐我去看一个叫“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博主叫于娟。打开网页后,出于职业习惯,我开始考虑,这些文字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答案最初是否定的,做编辑多年,见过各种临终手记,虽然那些已经离开人世的作者无不让我心生敬意,但从文字感染力和思考的深度去衡量,都还不够出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 1977年11月,3年的知青生活刚结束,一纸招工通知我进了市粮食局粮油供应公司。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招的20多个青年人安心工作,单位领导办一个岗前培训班,组织我们学习粮食业务。  相似文献   

13.
王曼华 《中国广播》2010,(1):57-57,60
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不仅以他的文学创作蜚声海内外,他的崇高人格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从1993年巴老90岁生日开始一直到他百岁病逝,我有幸每年来到巴老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下连当兵的每一天,我感情的潮水都在放纵奔涌,常常被身边这些普通战士的质朴感动着。特别是通信员小雷的事,令我始终难以释怀。我们一行五人下连的第一周恰逢新春佳节。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和身边战士接触、交流。半天过后。相互间的陌生和拘谨逐渐被轻松和热烈的氛围所取代。战士们开始朝我们围拢,向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从这些小我十多岁的战友口中得知,连部通信员得了一种“怪病”,  相似文献   

15.
从水龙头里淌出的,永远是水。从血管里涌出的,永远是血。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决定着这个人言说的内容。这些年,我始终呼喊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正是因为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在书香世界里拥有完美人生,我的人生因阅读而幸福。  相似文献   

16.
书与人生     
在大干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30多年工龄的我,先后经历了从学生到军人,从公务员到记者,从记者到图书馆员等多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我从事过的这些职业里,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图书馆员这个职业.因为人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书就已经走进人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物质、精神,读书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我走进有着巨大藏书数量的图书馆,就犹如走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  相似文献   

17.
符驮和西屯     
近年来,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由于杨争光的小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书中写到的“符驮村”似乎成了一些人来西安后一定要去看看的一个景点。当然去看的人,职业爱好都和文学艺术有关,都是读了《从两个蛋开始》这部小说之后产生出这样的想法的。是钱钟书说过的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好选题诞生的启示《黑龙江教育》编辑部魏永生一、从调查中发现选题我1991年11月开始承担《黑龙江教育》小学语文内容的编辑工作。我没教过小学,平时也极少接触小学,对情况十分陌生,所以感到很不适应。可时间不等人,刊物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怎么办呢?只有...  相似文献   

19.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从学生时代便爱上了写作。几十年来,作品发表了不少,在笔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把我一个不够宽敞的家搞得乱七八糟。搞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什么都是好的,都舍不得扔。这些东西摆放随意.而且越积越多.有时要找一样东西俨如大海捞针.把我整得焦头烂额.脑子里整天乱糟糟的。总是让老伴埋怨。心里时常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弄整齐、方便查找一些呢?  相似文献   

20.
蒋志  许中云 《传媒》2002,(1):53-56
福柯说:音乐是毒品 最近我有一个梦想,想和一个电台联系,希望做一个一整晚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会用一个特别怪的名字:好听的音乐和一个唠叨的人。我做这个节目是想讲自己的音乐人生,从自己第一次喜欢上音乐开始。我在30岁之前还是一个“音盲”,对音乐毫无兴趣。我做这个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