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碧螺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学习第三部分"入夜品茶图"时,我从"一旗一枪"这一细节处入手,让学生深切地理解碧螺春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工艺茶,通过观察实物、查阅资料、请教茶农等生活实践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碧螺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学习第三部分“入夜品茶图”时,我从“一旗一枪”这一细节处入手,让学生深切地理解碧螺春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工艺茶,通过观察实物、查阅资料、请教茶农等生活实践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上《碧螺春》一课,她是这样教学品茶这一环节的:师:同学们,"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碧螺春,看看它独特到底在哪儿呢?(小组分别沏上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试着说说碧螺春的色、香、味、形。)  相似文献   

4.
故乡茶俗     
我的故乡在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出产闻名遐迩的碧螺春茶。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在碧螺春的故乡长大,我当然是品茶的行家,那茶的喝法与众不同,需要先倒开水,后放茶叶,杯子又不宜加盖,且头  相似文献   

5.
绿色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范式和一种教学艺术,内涵丰富.新课标下构建"绿色数学课堂",要把班级、课堂、创造、发展、生活等还给学生,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构建"绿色数学课堂"的实践误区.  相似文献   

6.
生:古人早《在尔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王"了。生:我细细地品了一口茶,只觉一股清香袭来……生: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漫步茶园《碧螺春》一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我班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仍留在他们心中。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不以课文《碧螺春》为依托,进行迁移拓展,来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呢?几天后,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浅斟慢品中国茶”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了。我说“:我国古代诗人有花前月下饮酒品茶的风雅。今天我们也不妨效仿,在此品茶论…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对高效课堂的诗意概括.这里把课堂比作超市,把学习比作狂欢,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生命性、生活性、生态性.每个课堂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为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笔者所在学校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了"一案三段"课常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味",把生活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和关注生活,作好素材的累积和生活的体验.如在五年级准备指导学生进行<难忘的一件事>这类文章的写作时,我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时突然想到了这段时间班上孩子疯玩着5角钱一张张的"三国卡片",于是有意进行引导教育和把生活拉进作文课堂中来.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人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姜雄伟 《教育》2013,(12):52-53
诗如茶,或像碧螺春般甘冽清透,或似铁观音般含蓄内敛,又或如普洱般醇厚绵长。读诗亦如品茶,需慢啜细品,方能吟出悠悠诗韵。然而,由于当代与古代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领悟到诗的内涵和风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像沏茶高手般,下足功夫沏好"古诗词"这杯茶,引领学生们学会如品茶般,静静地观,轻轻地闻,慢慢地啜,细细地品,品出袅袅茶香、悠悠诗韵来,在潜移默化中  相似文献   

11.
一、给课堂添加"生活素材调味剂" 生活场景引入,从生活走向课堂.笔者在讲九年级物理下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这一节时,课堂引入就用了生活小场景,直接有效,学生很自然地从生活走进了物理课堂,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对许多学生来说,政治课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对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而如何依托、回归和进入乡土生活这一"活水源头",创设"色、香、味"俱全的农村政治课教学,是扭转上述不利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依托色彩斑斓的乡土生活,创设有农村"色"的课堂 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我们的课堂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数学教师都积极投身数学教学改革之中,认真学习新理念摈弃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渐渐地数学课堂似乎变得:"生活味"越来越浓了,"数学味"越来越淡了.本文基于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关系谈一下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对新课改有所裨益. 一、创设"生活味"不能喧宾夺主,让"数学味"醇香浓郁.  相似文献   

14.
故乡茶俗     
我的故乡在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出产闻名遐迩的碧螺春茶。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更多的美文引入课堂,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小阅读"和"大阅读"打通,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似文献   

16.
常常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大多都不喜欢上地理课,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原有的地理教材繁、难、偏、旧;另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割裂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地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于是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如同嚼蜡,整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其实,初中地理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学生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丰富、鲜活、直观、开放的大课堂,倘若教师把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汩汩地引入课堂,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7.
"生成的课堂"理论倡行生态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和生息的课堂.文化的比较形态学、生态教育理论、人本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生成学习理论是"生成的课堂"主要文化背景和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牛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这样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琐碎的提问和肢解式的讲解占据了,讲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主观意见接着另一个主观意见,完全忘记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19.
安庆师范学院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中,探索并运用了三个"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注重把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师授课)与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邓小平理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激发、释疑解惑、理性升华结合起来;运用"三问三看"方式,把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知、信、行"三方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现在出现了很多流于形式的"走秀"课堂.如何避免课堂走秀,文章试从"走秀"课堂存在的现象,以及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及方法等方面,把新课改落到实处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