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人口老龄化的各种矛盾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失能老人数量迅速增长,失能风险积聚增大,对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愈来愈重,致使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压力和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青岛市城乡失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目前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现状、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加快青岛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退化。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经济上极度贫困,长期照护问题更为严重。面对庞大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群体,单纯依靠家庭、政府、市场都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需将传统的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与机构照护有机结合,创建社区居家照护模式,培育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供给主体,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与更新,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CHARLS数据,从机构照护和保姆看护两方面,考察失能老人经济收入对正式照护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受经济收入限制,绝大多数失能老人不使用正式照护。失能老人经济收入对使用正式照护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保姆看护的使用。老年人失能程度不仅约束其经济收入对正式照护的使用,也制约非正式照护对正式照护的替代效应。具体来看,轻度失能情况下存在这种替代效应,中重度失能情况下,非正式照护与保姆看护则呈现补充关系。经济收入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导致城乡失能老人对正式照护的使用不同,城市失能老人倾向于使用正式照护,而农村失能老人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照护。因此,要通过政府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等手段构建多元化照护模式,拓展正式照护的途径,同时构建农村互助养老网络。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加,河北省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负担重的显著特点,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长期照护保障资源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主要表现为养老金不足,长期照护制度碎片化,长期照护设施空置率高,照护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应尽快建设以长期照护支付体系为保障、以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为核心、以长期照护机构为支撑、以长期照护评估机制为基础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推动智慧养老的发展,探索共享养老新模式,以满足未来超老龄化和重度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改变,独立能力逐渐减弱而依赖性开始增强。我国老年人口较多,且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群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较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而对于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质量则令人堪忧。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失能老人照护模式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浪潮下失能老人数量的逐年递增,对我国老年人生活福利体系提出了挑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经济贫困与福利不足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问题更加凸显。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失能老年人社会照护制度、模式等的研究,剖析当前农村失能老年人的福利困境,为完善农村失能老年人社会照护体系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完善上海居家高龄失能老人亲属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照护居家高龄失能老人仍是中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主要照护形式。目前国内关于老年照护的研究集中于老年人本身的照护需求,而对亲属照顾者的照护状况、困难和需求研究不够深入。"高龄体弱老人照顾者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于2010年4—10月对上海市720名户籍城市居家高龄失能老人及其主要亲属照顾者所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居家高龄失能老人主要亲属照顾者的照护呈现女性居多、中老年退休者为主、经济条件适中、照护时间较长和照护责任心强的特点。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面对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虽然能够积极采取自我解压的方式,并从家庭获得支持,但同时对政府和社会提供支持也提出了迫切需求。为此,需要通过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小区为基础的居家服务,加强照护知识技能培训,组建照顾者互助小组,完善以亲属照顾者需求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国不断进入社会老龄化,需要为一些行动不便或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服务,以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老年人已成为长期照护的主要对象。本文研究了发达国家利用不同筹资模式应对老龄化社会服务需求,从中借鉴以发展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满足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被日益关注的今天,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失能老人更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应该对他们优先提供照护社会救助。通过对美国的照护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介绍和分析,梳理美国在照护社会救助标准的设定、救助服务的提供、救助制度的支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对我国照护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人口老龄化、失能化和疾病慢性病化等多结构转型,为了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体制也需要做出“两个转型”的相应调整,体系上需要确立“一体两翼”的定位。为此,需要从政府职能部门、资金筹集、组织管理、照护对象、照护队伍、养护医服务以及智能化七个方面进行长期照护资源的衔接与整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有关需求,探讨在教育部"1+X"失智老人照护证书制度下,我国失智老年人照护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培养出符合照护需求的人员,减少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方法:运用访谈、调研、实践等方法,探析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果:"1+X"失智老人照护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照护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服务质量,满足其精神层面需求,本文通过对沈阳市Y社区W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半失能老人深入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并结合奥尔德弗ERG理论从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三个层面进行精神需求分析,探析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困境。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渴望生存和安全层面的保障,重视人际关系和持续性社会交往,期待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倡导子女家人主动关怀,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打造社区以老助老模式,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服务,是破解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难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叠加出现,监护权缺失的高龄孤寡、失能失智等困境老人的增多,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借鉴美国的特殊需要信托,日本的意定监护契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安养信托等监护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失能失智老人的政府强制信托和孤寡失独老人的意定监护信托。政府履行监护职责,社会承担监护责任,加强人身照护和财产信托管理,提升社会养老供给能力,推进我国老年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档案数据库查询、电话及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随机调查统计湖州市吴兴区2个社区的老年人群(60岁以上)疾病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对医护需求和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结果发现,351名老年人群疾病谱前四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病(42.17%)、高脂血症(33.3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30.20%)、心脏病(25.07%);其中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占29.91%,失能主要病因有高血压病(93.3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眼/视网膜病、足病及肾病等)(75.24%)、心脏病(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60.95%)、高脂血病(44.76%)、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颈腰椎病)及骨折(20.00%)等,且重度失能老人占总失能老人的15.24%;一般慢性病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护理、保健指导的需求度分别为87.32%、76.57%,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83.52%;失能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的需求度分别为33.39%、98.75%及15.68%,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仅为14.84%.可见,构建重点面向社区老人的基层卫生分级服务策略,积极尝试建立多部门、多团体协同运作的系统化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或将成为我国未来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以S康养中心半失能老人为对象开展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促进半失能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相互支持的系统;并评估小组工作介入成效,探讨其对改善半失能老人人际交往问题的有效性,为今后社工开展类似活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早已悄然而至,随之而生的养老服务产业也蓬勃发展,中药药膳在老年人的康复保健中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对中药药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失能老人群体,他们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难以自主摄取食物,因此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失能老人尤其是卧床老人及鼻饲老人的营养膳食现状以及中药药膳的营养膳食价值,以探讨中药药膳在失能老人营养膳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失能老人由于其身心特点,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比一般老人更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其生存质量。日本养老机构以介护理念为指导,强调尊重老人主体性的自立支援,将其贯穿于整体的护理服务计划之中,充分满足失能老人尊严养老的需求。日本养老机构在设置安养环境、促进内部群体交往、提供精准化护理、挖掘老人潜能优势等方面的实践,为我国医养型机构建设失能老人生活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沈萍 《职教通讯》2018,(24):59-62
长期照护需求的提高对长期照护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长期照护人才培养领域存在"照护人力总量不足,流失率较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培养格局尚未形成"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围绕区域长期照护体系,通过整合政校行企多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以专业照护为核心,具有整合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怀相关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长期照护人才的多方协同培养模式,即完善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建设、构建与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造长期照护人才梯队、实施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长期照护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等七条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因失能老人缺少适度的长期护理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应积极借鉴国内外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统一的长期护理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大力发展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培育护理产业市场,加快护理机构建设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全国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江苏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显现,养老护理行业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反的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容乐观,近几年教育部在养老服务领域推出“1+X”老年照护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老年照护工作认知问卷,对四川省5所卫生类职业院校2344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很多中职生对老年照护工作认知不深,老年照护职业意愿普遍不高,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民族特点、成长期是否有老人照顾经历、是否学习过“老年护理”课程、是否参加过服务老人志愿活动、是否有护理老人实习见习经历、是否对我国老龄化比较了解、是否看好老年照护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根据护生职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建议护理专业教师从明确方向、塑造价值、强化实践、拓展技能等方面,加强护生老年照护职业情感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护生职业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