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资体制的现实,以区县为单位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均衡发展政策措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政府的政策指导与调节”和“提高教育质量”。本研究是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U—D伙伴协作研究,通过建立大学专业人员与5个区县教育实践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共同面对教育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从中发现、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区域的教育质量,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近年来,枣强县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该县完成一项国家级教研课题《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伙伴协作研究》,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应该从这三个层面整体同时推进,而不是仅就某一个层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良好途径,是克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良策。  相似文献   

4.
楚永娟 《成人教育》2019,39(12):89-93
日本政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不断健全与发展各种推进结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面对教育大众化以及少子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本的大学从机构配置、招生对象、课程内容、学习场所、教育使命等诸方面进行改革,以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我国大学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培养能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并通过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协作,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等方式,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实现原有大学功能向民众和社会的开放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由沈阳师范大学牵头,辽宁五大区域的6个协作体单位及13所城乡中小学共同组建的辽宁“农村基础教育区域协作体”目前在辽宁凤城正式成立。协作体旨在发挥高校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搭建区域共建,引领、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新平台,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规划》精神为指导,抓住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名城"的契机,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区域协作信息化推进的共建共享机制和途径。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江苏基础教育研究服务于"率先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内容聚焦、范式转型与成果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问题导向,服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质量内涵提升;在研究范式上,注重深度剖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运行特征;在研究成效上,较好地服务了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决策与教育实践创新。"十三五"期间,江苏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综合科研能力,推进教育科研治理方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的项目活动,是大学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协作机构获得政府和民间的资助并吸引协作伙伴的参与,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但协作机构应具备:工作人员有良好专业素养和饱满的协作热情,合作项目设计的创造性和贴切性,协作服务的便利、专业和个性化,教育专业理论指导与中小学“校本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合等;协作机构和学校伙伴须定期组织一些大型活动来推展和交流经验,催生新项目,吸引新伙伴,使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教育在研究范式、教师教育、学校教育、大学功能诸方面的变革,使得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协作近3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成为双方协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是平等、互惠、互信、共同实践的协作。伙伴协作促进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双方学校功能的建设、构建了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区域协作研究、东西部地区校际互动发展研究”是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通过网络建立跨区域教育协作共同体,本文通过香港与南海之间的网络协作学习,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协作学习能力,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教师进行合作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大学理念实际上是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有机整合,突出强调以社会服务职能引领大学整体职能的发展。"服务型"大学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参考国内外"服务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确立"按需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适切性的职业教育;构建"能力本位"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西方大学史上,有许多关于大学的命题影响了而且仍在影响教大学的发展,如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大学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大学是社会服务站、大学是一个有机体、大学是由多种杜群组成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等。这些命题有些反映了大学的实质,有些则涵义模糊,容易引起误解,导致大学理念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谈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不仅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反哺社会的内在要求。文章从地域、学校、图书馆三个角度,探讨了应遵循三项原则、加强服务定位研究,区别发展校内、校外服务,以实现信息服务层次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轨”向“市场轨”的转轨,必然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型,这既是高校继续教育追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谋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然而,构建服务型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首要的任务是厘清和阐释构建该体系的几个核心概念“服务”、“区域”、“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及“服务型高校继续教育体系”的基本涵义,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服务型继续教育的理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大学职能的再认识和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进而推进继续教育实践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社科研究应立足地方需求,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地方高校也能明确特色定位,凝练研究方向,整合科研团队,实现互补优势、互助发展、互惠合作。  相似文献   

16.
刘华钢 《高教论坛》2007,(4):7-10,15
本文论述了大学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理论升华,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理念是上层建筑、是理论、是精神,大学功能是活动形式、是实践;大学功能是大学理念的实践基础,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意识形态;大学理念指导大学功能,大学功能完善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趋势,是大学功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扩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处理好三个关系和三个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方法:采用归纳法、比较法研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结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类为依赖型,二类为合作型,三类为联办型。结论: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在依赖型模式、合作型模式、联办型模式的基础上取之所长,弃之所短,内“化”外“化”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办高校经历了公立化、重建复苏、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教师在国家扶持政策清晰落实难的社会现实中如何发展自我以及如何借力发展依然存有困惑.从哲学基础、社会文化因素、元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提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交互模式来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其产生既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也符合大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经历了一个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得以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