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和3所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混合学校的114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并比较打工校与公立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2)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3)聚类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三种类型:和谐型、一般型、高危型,分别占27.9%、48.1%、24.0%.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校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一所无证打工子弟学校的典型个案分析,发现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进入办学质量较差的无证打工子弟学校,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限制性规定、公立学校的难进、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诱导和家庭环境的不许造成的。解决流动儿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要加大公立学校的接纳能力,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同时,中央和省市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4.
教师反学校文化是一种教师亚文化形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整体论,初步辨析了构成教师反学校文化的若干要素,即教师反学校文化的性质、结构、功能、表现方式等,并进一步从若干视角出发,分析了教师反学校文化的表现类型,初步揭示了若干当前我国教师反学校文化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对于学校教育并不重视。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解释这种态度可分两方面考虑。客观上,学校教育直接受特权文化的影响,对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并不平等。教育的作用在文化再生产,并使其合理化、固定化。从主观上看,流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后,主动放弃学校教育,并寻求反学校文化的庇护。他们最终接受现实,留在城市继承父辈的阶级,这也埋下了动荡因素。打破文化再生产的僵局,开放异地升学途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关心程度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小学高年级,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初一年级,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差于打工子弟学校;俩类学校初二年级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校际差异。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可分为疏远平淡型、亲密和谐型和紧密矛盾型三种类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37.0%、38.1%和22.0%。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张力抱有过高的期许。其实,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难免出现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行为和举止。中小学校长中往往会存在权力自恋、嫉贤妒能、亲近疏远、重利轻义、好大喜功、不务主业等反学校文化现象,其诱因复杂,危害深远,应通过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教育培训等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8.
教师反学校文化是一种教师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体上其产生可以分为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学校效能竞争就是学校文化竞争的角度出发,引入学校反文化现象以探讨学校文化和学校效能相辅相成关系的确立须有两个前提:学校文化本身的构成应具有统整性;学校文化应在实践中发挥其文化力.最后分析了塑造和优化学校文化力的手段:SIS.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张力抱有过高期许。其实,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其意识和理性不可能完全抑制自然人性的欲望和冲动,难免出现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行为和举止。中小学校长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现象诱因众多,危害巨大。因此,要通过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教育培训等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受教育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认知越正确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所以,从社会认知的选择性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情绪性、防御性、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性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贯穿人的生命发展全程的终身教育,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儿童时期的生命教育可为其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应该从生命起源教育、生命本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死亡教育这五个方面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性别视角中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摭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不过,教育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流动机会.现代性的推进及科技革命为女性社会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起点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在推动女性和男性社会流动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实质性差异;从过程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推动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和男性比较而言,女性要处于不利境遇.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认知和期望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在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方面,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认知方面,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一般较高,而影响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子女的成绩.虽然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且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然而,经济的贫乏决定了他们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困窘;知识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如何理性地设计子女教育计划的盲目.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男权社会和宗教统治双重重压下的艾米莉.狄金森将自己隐匿诗后,巧妙地选取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思维方式,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双眸审视世界和社会,以孩童顽皮乖戾的口吻尽情地宣泄了成人视角所无法实现的诗人对上帝虚伪的揭露、对宗教束缚的挑战、对种种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盼。这种叙述视角以表面上轻松愉快的语言缓解了成人视角批评的激烈程度,使诗人的悲愤和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缓冲,得到了理性的释放。诗人正是在这种"孩童面具"的遮掩下,建构着自己精神独立的人生目标,完善着她别样风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现象,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没有打破,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有加重的趋势。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小群体却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理解,破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目标。那么,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基层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态圈”出发,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的社会感受再现其学校教育的实现过程,归纳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六大难点问题,提出混合班制学校教育是最有利于社会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李庆明 《中国德育》2006,1(1):30-35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儿童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文化情境德育试图通过优化儿童道德境遇,构建一种基于文化情境、回应现代社会对公德伦理素养的迫切诉求并最大限度地继承道德文化传统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作为一种异文化的存在."彼得·潘写作"视野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的社会学反思,提醒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吴晓慧 《成才之路》2021,(10):24-25
6岁到8岁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此阶段的儿童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关怀伦理视角探寻解决家庭教育中儿童爱的缺失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关怀伦理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以真关怀护航儿童健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20.
钟云华  沈红 《教育科学》2012,28(4):6-14
以社会流动与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快速增长,经济资本成为个体获得文化资本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资本匮乏的贫困生获取文化资本时,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处于劣势;但绝大多数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后,打破经济资本拥有不足对其文化资本追逐活动的制约,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化资本,从而在社会地位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助学贷款通过文化资本这条路径,间接发挥着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功用。为了更好发挥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研究最后提出了加快助学贷自身发展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