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一系列演讲中,萨义德对知识分子提出许多富有启示的见解.他认为,知识分子不仅直接对公众说话,还为公众提供观点、态度和意见.在他看来,边缘人的社会角色,更能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业余者的职业特征,既保持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又可对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评判;而敢于对权势说真话,则是知识分子的比较基本的辨识标志.虽然萨氏之论没有启人心智的体系建构,某些观点缺乏必要的论证,但我们应该珍视他的这份信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萨义德非常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萨义德是接受正规西方教育的巴勒斯坦裔,这种东、西方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得他更为重视知识分子应有品行,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眼中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具有批判意识,在公共场合代表弱势群体发出声音,他们处于流亡的隐喻状态,甘于脱离中心,处于边缘地位,是社会的边缘人和业余者,面对权势他们敢于讲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中知识分子在利用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本进行着社会表演。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分子社会表演的环境与条件都得到了扩展与满足,这使得知识分子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表演成为可能。通过引入社会角色概念,分析知识分子依据角色进行的社会表演,进而描述其积极功能,以期提高知识分子的角色自觉,充分发挥其社会表演的积极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完成了自我蜕变和成熟,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眼睛",是公众的"代言人",这种公共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神".但由于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正在日趋衰弱,我们必须通过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完善知识人才评价体制、倡导学术独立等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合理化地建构秩序的境遇下,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立法者到阐释与批判者、从"异乡人"到"定居者"的转向;大学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压力之下也相应地走出"象牙塔",踏进"服务站"而蜕变成"多元化巨型大学"并晋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专门化、学术生活的日趋秩序化,知识分子获得来自"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承认越多,其对抗正统与教条,不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对权势阐释真相的独立本性与批判潜能则越少。此一现代性悖论,是高教研究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道玻璃墙。  相似文献   

6.
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中,他以自身特殊的双重身份去看待政治和社会,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和边缘立场,因为这种立场能够给人们以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自由空间,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自创而非依附的,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中,作者以自己特殊的双重身份和视角去看待政治和社会,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和边缘立场,因为这种立场能够给人们以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自由空间,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自创而非依附的,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10.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李洱对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话语权的剥夺和主体性的丧失表示了同情,对知识分子的种种表现表示出了更多的失望、不满和批判,对知识分子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卖弄知识,把知识转化成情调资产充满了讽刺,对少数能坚守信念的知识分子给予了最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2.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阐述了“流亡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放逐者与边缘人。文章以此从“流亡者”的视野、立场、行动、品质四个方面来观照比较教育研究,认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应该履行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职责,那就是以双重视角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和质疑教育决策和措施,“对权势说真话”,代表弱者、没有话语权、被遗忘的人群,追求知识创造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3.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渡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完满,但他们毕竟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变化体征,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与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陈映真的小说《唐倩的喜剧》是他短暂的"嘲弄、讽刺和批判"时期的顶峰之作。他借由唐倩这个女子,让我们看到环舞于其周遭的众男性知识分子的荒诞可笑。国民党对于学术自由的打压和学者们自己对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接受,使学者们失去了知识与思想的自主,而关于"现代化意识形态"及其所支配的社会与人文学术思想在台湾的霸权性胜利,《唐倩的喜剧》是一个准确而不幸的预言。  相似文献   

20.
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频繁,其"替天行道"的主张实则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治国、辅国安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与中国士阶层"志于道"的精神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