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发源于日本的原始神祇信仰,其历史变迁与外来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神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其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神祇信仰;二是律令制国家形成时期的皇室神道;三是不断融合外来宗教思想与文化,各种理论教派逐渐形成的教派神道;四是作为统治阶层意识形态工具的国家神道;五是神社法人化与信仰自由化时期。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信奉神道。当今的日本人,在信仰上除了信奉神道以外,还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与日本经济、信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模式、行为模式及伦理取向等都与其自身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信仰的多重性,概括为“多神信仰”、“氏神信仰”、“活神信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文化史上,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摄入中国文化的高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六朝佛教美术与盛唐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飞鸟白凤佛教美术散发着六朝余韵,天平美术确立为日本的"古典美",奈良文学模仿中国文学的形式。日本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这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国情。因此,依托中国风土的中国审美精神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并改变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作为体系完备的宗教信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思想。早期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初传日本受到排斥;推古朝时期受到圣德太子的扶植,三论宗与成实宗在此时传入;大化改新后异常兴隆,法相宗和俱舍宗传入;奈良时期臻于鼎盛,华严宗和律宗传入。奈良末期,佛教由盛转衰;平安时期,政教分离。早期佛教具有政治佛教和神佛习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巫信仰和自然崇拜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巫鬼信仰、巫风的盛行、社神和土地神信仰、城隍神信仰,以及巫与道教、佛教的关系等方面。既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加强此时期巫信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化地域性巫鬼信仰的文化功能研究及少数民族信仰风俗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神道、儒家思想、禅宗这三者密切相关。武士道是以神道的敬神天皇信仰为母胎,同时吸收中国儒家思想"忠"、"勇"的理念且使其日本化,并借鉴中国佛教禅宗的"生死如一"的生死观而得以形成的,这些要素成为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氏神信仰是重要的心性原像,作为民族宗教的神道更是构成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基础。自幕府末期起的近一个世纪中,日本的天皇政府对神道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化改造。改造后的神道具有了明显了政治特征,成为宗教性的政治制度,是天皇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神道的政治化改造之所以得以顺利完成,主要依靠两个必要条件:神道教义内生的政治基因与日本天皇政府的政治诉求。尽管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民主改造瓦解了国家神道,但神道对日本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原始神道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日本的民族宗教。在经历了诸多发展形态的神道教中,最引人注目或者说引起争议最大就是国家神道。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神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论文基础,二战中沦为日本推行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二战后,国家神道虽然在法律上被取消,但是其思想遗毒至今还深刻影响着日本人。  相似文献   

11.
荣梅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15-17,29
中国禅宗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思想资源:一是佛教的自然观,二是老庄道家及玄学的自然观,三是儒家的自然观。禅宗自然观是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着资金来源少、开销大等问题,解决社区经费紧张的局面刻不容缓。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与单位共建、有偿服务和争取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帮助社区减轻经济压力,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3.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14.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6.
有唐一代,小说亦如诗,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文苑的一朵奇葩。此时的佛教应验类小说已不同于六朝"释氏辅教之书",无论从规模和种类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已突破六朝小说"丛残小语"式的"短书"形式。本文通过和六朝同类小说的比较,具体分析了此类小说的内容、写作技巧及形成原因。特别是就其佛经故事题材的运用上,利用大量实证材料予以说明,进一步印证梵汉文化交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愿文中的孝道观念对日本奈良时代和歌的影响,是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教煌愿文集》中的“亡男文”等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熊凝歌》结构用语的惊人相似,吐露了奈良时代歌人接受愿文的秘密。山上忆良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从《许经》以及佛教文学中接受的民间对亲情的推崇。在东亚文学中,歌唱父子或母子亲情的诗歌散文,是仍具生命力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九华山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的梳理分析,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如何融通儒、道文化,从而形成九华山三教融通的特色宗教文化,并将其主要文化特色概括为:三教融通的宽容态度;三教融通的世俗性格;三教融通的地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