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2.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是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一幅画卷,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物哀"情调,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物哀这种独特的文学理念,对物哀的理解是研究日本文学史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4.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和审美系统中,"物哀"始终是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并且这种理念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受到重视,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观念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本文基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进行了适当的解析,并探寻了其在日本文学中的美学意义,希望可以从美学角度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学理念,也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体现,在中国被理解为真情流露,触景生情之意。《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将物哀的审美情致发挥到了极致。而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体现出物哀之美。这是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互通,相互影响的结果。中日两国人民也是最具有物哀情致的真性情民族。  相似文献   

7.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物哀"作为一种传统的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对现代日本文学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也对日本人的性格养成及处世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从"物哀"的概念与意义入手,探究了"物哀"思潮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三阶段,分析了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文化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1-105
郁达夫的情爱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与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美十分相似。郁达夫的很多作品通过"失去的女人""失去的爱情"之类设置情节,以便于对"失去"进行反复咏叹;也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优雅描绘,形成作品细腻动人的悲哀美。郁达夫的创作在美学上超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而与日本文学的"物哀"美理念相近,是郁达夫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12.
表示“物哀”意识的“泪雨酒梦、浮云落樱、夕阳黄昏”等意象的运用,不仅赋予了日本演歌悲伤哀婉的意韵,也反映了日本人以哀为美、崇尚无常的审美取向.通过品味演歌中弥漫的淡淡忧伤,可以欣赏到日本传统文化中“物哀美”的余脉清香,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审美观、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3.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因此,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深刻地进行日本文论与其他民族文论的比较研究。"物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感"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物哀"与"物感"的解析以及二者生成的原因的追溯,进行一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日本"物哀"理念的研究,中日两国的学者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许多的探讨。"物哀"的层次可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通过对昭和时期以来的演歌的分析,可发现不同时期日本演歌所反映的层次各有侧重,所反映的感情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之一,属于一种美学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物哀"是传统文学理念,它会因此"物哀"层层渗透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而"物哀"观念形成的原因在于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民族观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会让所有人感受悲伤,在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物哀"成为整体的审美基调。本文会先讲述"物哀"的内涵后再讲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所蕴含的"物哀"是日本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其内涵是以"外物诸象"为客观源泉而使"哀"之主体——"人之内心"而萌生出诸多感动,即"感物兴情"。其中"物"作为第一性,人的思想感情是第二性。"物"无所不包,从人事、自然到人间万相。《源氏物语》作为一部鸿篇写实巨著,对"物"的情景描写可谓纷繁生动,其描写手法大致可分为窥见、平面描写、音声描写、嗅觉描写以及远近描写法。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作家伊藤整等人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意识流”大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写作技巧.成功移植了西方意识流文学,同时在移植的过程中结合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日本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18.
刘伟娜 《文教资料》2008,(27):35-36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以代表作<雪国>而闻名世界,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渗透着"物哀"理念,本文从介绍川端康成及"物哀"含义入手,通过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和代表作<雪国>浅谈其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井原西鹤在其作品《好色五人女》中,通过《青菜店老板家的故事》,塑造了美的化身、符合"物哀"的优美的特质且知"物哀"的女主人公阿七这一形象以及美好最终幻灭的结局,引发出对人生的无常和人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甚至连自身的生死都无法自主的深深的哀叹。通篇体现出"物哀"的审美意识,表达了"物哀"的情调。  相似文献   

20.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文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文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