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基于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现状,发现存在课程体系交叉、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应用型课程设置少、选修课程缺乏自由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监管不足等问题,提出应加大应用型课程设置比例、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组成的层次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合理、高效、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优化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应是:打好坚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强化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强化金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按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课程群。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内容包括:构建一个符合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模式;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就业实践过程为导向,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先进行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专业课程中与就业实践相关的课程设置进行探索,并借鉴其他优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预期改变当前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能力培养与市场脱节的现象,让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与市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UIC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表现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模块划分体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要求、课程设置趋向给予学生越来越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实践教学注重个体能力的建构等方面的特色,以此为鉴,提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建构,实现教师教育的特色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许昌学院,其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缺乏特色,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等问题。鉴于此,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分类教学"为指导,重新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彰显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5,(36):187-188
课程设置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发挥地区、学校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设置具有地方特色、又不乏时代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澳大利亚TAFE理念及特色,并且借鉴“能本教育”的TAFE课程设置,对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数控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体系,实现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多元化,开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编写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课程教材,使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评估体系.整个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等特色,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体育岗位培训为服务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优秀师资,开设适应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社会体育课程,并进一步积累形成自身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特色。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更新,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坚持职业分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应当成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阳工学院在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培养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安阳工学院特色、可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交流、借鉴的全新教学体系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毕元东 《山东教育》2021,(10):22-23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差异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促进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如何打造既具有学校个性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每个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为此,乳山市黄山路学校进行了“幸福魔方”课程的规划研究。该课程以“统整思想”为理论引领,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中轴,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德育化”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专业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能力模块、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注重理论课与相应的实践技能课相结合,使教学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培养目标,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应有自己的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合理之处,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外语教学、形成特色化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能在创新中应用,又能在应用中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性"、"创新性",从而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指导方针,优化课程结构;坚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思路;建立培养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平台教育、创新教育"三级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重视基础性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快课程综合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为办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社会竞争优势的人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课程体系设置、特色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改革初见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可以寻求自己的特色生存发展空间,解决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困境,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可以促进师生间对学习内容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进对学生及教师的考核方式.法律诊所课程应设置为选修课,保障开设诊所课程的教师质量、工作热情及学生的质量与数量,同时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为此,英语专业应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总体目标。该文以Kim和高一虹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在调查分析我国三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设置的情况后,该文提出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多种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群、加强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从而形成英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其设置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以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在剖析该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工程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突出了沂蒙精神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师职业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