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方案,对农村实验组和城镇实验组大学新生分别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采用SCL-90量表验证效果。干预完成后,农村和城镇实验组在人际关系等7项因子中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该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改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对大学适应期新生控制和管理自身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症状自陈量表(SCL-90)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等测量21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FARS总分以及因子分在专业满意度、独生与否、性别、生源地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FARS与SCL-90、SCCS相关显著。进而得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有一定规律性,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广泛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做好危机干预的初步筛查工作.方法:整群抽取2006级大学新生,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辅之以深度访谈进行深入了解.结果: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筛查率为9.57%,有自杀意向的比例是2.29%.对比研究发现,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略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对新生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探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找并确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警示点、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着力点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点。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96名大学新生作为被试,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PBI)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新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控制""母亲关爱"和"母亲鼓励"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母亲鼓励"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控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有鉴于此,实践中可以通过父母教养方式有效预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工作,文章在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UPI)及个别约谈的基础上,发现大学新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倾向与焦虑、抑郁倾向、缺乏自信、情绪困扰、躯体症状等问题,建议分类追踪,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及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一名初中新生学校恐惧症的形成原因,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通过运用临床脱敏技术和暗示认知疗法,促使其建立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重塑其积极的心理结构,促进潜能开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为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艳慧 《江苏教育》2022,(64):23-26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南京晓庄学院从师资队伍、工作架构、“医教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保障,并围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评估、干预性心理健康防护三个层面,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认知疗法产生于美国,在西方心理学界得到广泛的运用.人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应对方式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针对我国特殊文化背景,心理工作者形成了发展本土化心理自疗方法的共识.道家认知疗法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笔者对道家认知疗法进行了理论上和运用上的评价与分析,指出了该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了它还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级1912名学生整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2.2分的学生,随机抽取男、女各45名,用不同运动方式,经过6周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干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测中,男生有15.37%、女生有16.87%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器官的机能,加强肌体新陈代谢,有助于增强体质,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较快地提高情绪稳定性,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有效,不同的运动项目对男、女生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4447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检出率为6.23%,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不同性别、专业、学历层次的新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迪 《职教通讯》2019,(2):58-62
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Stefan G.Hofmann提出的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型,采用演讲暴露、心理教育、认知重建以及现实暴露等认知行为的干预技术,设计出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该团体治疗方案共八次,以切实可行的不断增加难度的演讲暴露为主要暴露方式。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症状改善具有显著效果,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对人的心理健康调适具有显著作用。老子的“无为”和庄子的“逍遥”道理对人们的思想有很深的启发。针对当前很多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建议把道家文化列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由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研究、宣扬优秀道家文化,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心理干预的理论模式有三种: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对某单位90名心理症状呈阳性的员工分组进行以不同模式为导向的心理干预,即情绪管理训练、认知行为训练、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训练。实施干预前用90项临床症状评定量表进行测量,筛查出总分大于160分、症状呈阳性的员工共90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但保证同质。每组接受不同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组1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组2接受认知行为训练,组3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主。每组干预八周,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然后对三组再次进行测量,并运用SPSS13.0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比较,三种心理干预模式和方法对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均有良好效果,但以平衡模式为导向的情绪管理训练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4.
阅读疗法在焦虑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疗法是将阅读图书与治疗疾病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一套阅读疗法干预方案,弄清何种文献对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有帮助,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从而缓解并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5.
对经招募和筛选的30名大学生进行八次认知疗法取向的团体辅导,考察认知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果,总结形成缓解就业焦虑的有效干预模型。结果:问卷结果显示团体干预后,实验组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结束两个月后的追踪测试也说明效果同样显著。结论:认知疗法取向团体辅导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就业焦虑干预模型可供推广。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是当前高校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心理疾患方面,影响了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加强青年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等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妥善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主要包括:事前注重预防阶段的教育引导,呵护大学生心灵健康;遇事灵活应对,从情绪干预、认知策略干预、舆论干预等方面进行合理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事后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分析心理现象、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中生考后的不良认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认知行为,提升其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咨询针对性,必须关注由认知层面引起的心理困扰,关注群体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关注不同环境背景与不同成长经历的影响等三方面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促进理工科大学生性生殖健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某院校2017、2018级理工科156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问卷调查理工科大学生性生殖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及性态度,随机抽取30名作为干预组,干预前后问卷与访谈调查理工科大学生性生殖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及性行为态度。结论:医学生同伴参与理工科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性生殖相关知识知晓度,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认知,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和性传播疾病,转变性态度,促进大学生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20.
A one-year lag was found between the effect of an intervention intended to promote formal operational thinking in students initially 11 or 12 years of age and the appearance of substantial science achieve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 one-year lag was also reported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Whereas at the end of the two-year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up to 0.9σ ahead of the control groups, one year later the differential on Piagetian measures had disappeared, but the experimentals now showed better science achievement of even greater magnitude. Although the control groups showed normal distribution both o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showed bi- or trimodal distribution. Between one-half and one-quarter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experiment in different groups showed effects of the order of 2σ both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some students appeared unaffect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and others demonstrated modest effects on science achievement. An age/gender interaction is reported: the most substantial effects were found in boys initially aged 12+ and girls initially 11+. The only group to show no effects was boys initially aged 11+.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may have favored the abstract analytical learning style as described by Cohen 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