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小平灵活运用了均衡与非均衡辩证法,把非均衡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来,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先富、共富关系难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目标导向。“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是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振兴西部经济并最终实现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它内涵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和战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时期,“两个大局”的思想及实践为我们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相结合,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这一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立论依据,它既是对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合理借鉴了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同时也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理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先富到共富”的大政策、“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该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理论基础,西部大开发是该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两个大局"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产生是来自对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其实质是对中国经济整体布局和优先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集体依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构想与"两个大局"思想既是一脉相承,也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升华与创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需构建东中西部联动与合作新模式,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以建设长江经济带升级版。  相似文献   

7.
面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建国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制定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但在实践中,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最终不幸陷入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漩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区了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探索出一条"三步走"、"两个大局"、"先富带动共富"的新思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必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十分丰富.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东部地区为先导,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经济发展,并提出了东西轮动的"两个大局"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理论依据,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开发和发展西部,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大局”。他在领导实施“第一个大局”的战略部署的同时,高度关注着西部地区的开发,对西部开发的有关问题作了大量重要论述,是我们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 ,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 ,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 ,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1.
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经济总量,并不能掩饰其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要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结合广东的实际,完善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探讨山区发展的各种可行战略。比较优势等战略在促进广东山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必须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实现区域市场体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依据国家政策,致使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为依法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并为解决区域间利益冲突提供法律依据,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法、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法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法在内的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从建国后的地区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拉开的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本世纪初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我们党不断研究、实践直至理论升华的结果,是全面总结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必然,是切实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研究我们党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对于我们自觉地贯彻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府管理职能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管理的角色定位应随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需求而适时全面创新,转变权力的思维模式,正确进行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地方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肩负着推动区域发展的使命与诉求,然而其在人才培养的区域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职能的实现。"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地方高校实现区域化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应着力于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标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式课程、教材、教学与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自中共十二大开始,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成为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初步确立、正式确立到全面深化的逐步演进历程,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由在非均衡发展中协调走向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职业学校发展的均衡性,它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正处于从非均衡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的转型时期。本文提出采取区域推进策略,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实施资源倾斜、质量提升、分类指导、合作发展等战略,提升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2013-2019年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明显,发展失衡状态有所缓和,协同发展模式多元;然而,也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增速放缓、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仍然悬殊、协同发展成效有待增强等问题。在国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强化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区域内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体系,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提升区域高教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推进区域高教资源统筹发展为目标。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及其自身的深化,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凸显区域主体需求的协作机制;完善基于绩效具备区域导向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构建宏观调控与自主适应的学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重视区域高等教育过程性质量的监控机制;构建引导高校毕业生区域分布合理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位分布极不均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过大的FDI差异不利于我国外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分析我国外资区域差异的现状,探寻导致FDI差异产生的因素,对于缩小地区间FDI差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heil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FDI区域差异的事实及其影响因素,发现FDI的地区差异主要由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引起,但地带内贡献有扩大的趋势。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FDI集聚效应、劳动力成本、对外开放度以及政策优势等对FDI区位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是导致FDI地区差异的关键因素,但随着时间推移,优惠政策对吸引FDI的力度在减弱,而FDI空间集聚效应对于扩大FDI区域差距方面的作用在增强。要想缩小FDI区域差异,中央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引导FDI在三大区域合理流动,各地区应致力于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劳动力素质、扩大对外开放,缩小地区间的引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