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它可以让读者体味到文章的精义妙理,巧妙构思。成功的诵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意,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由此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在语文课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古诗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的改革做起,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诗的意境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古诗词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一、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动力1.诗情画意,描述时代背景古诗虽然言简意赅,却具有画一般的意境,或者是美丽的山水风景,或者是一幅民生自乐图。只有将这种种意境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一步理解诗人作诗时的情境。例如,《锄禾》这首古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想象老农在烈日  相似文献   

3.
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正>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课堂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要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一、揣摩品味语言离不开语境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到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那么对于教学来说,通过那一双双“教学文眼”,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简洁更有效.如何才能找准教学文眼呢?我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相似文献   

7.
正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的最好媒介,阅读和欣赏古诗词,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滋养性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创造诗意的人生。但我们知道古诗词语句简洁洗炼,内容有一定的跳跃性,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难学,对于教师来讲,古诗难教。如何让小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是教学中需要深究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欣赏品味、多元解读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以审美为主导,感知、理解、体验、想象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多种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学《杞人忧天》时,笔者不禁想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学生耳熟能详,以至于教授文本时,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预习到位,就不难弄清文章大意,理解文本主旨,寓意就不说自明,学生也很快就能够搞懂。但是,学生真的懂了吗?是不是教学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教学就算完事了呢?我想未必,如果真这样,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特别是作为老师,如果我们的教学就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老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牛新景 《小学生》2013,(2):30-30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通常存在着重背诵轻理解、重应试轻赏析、重翻译轻悟境等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感觉诗词难教,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枯燥。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品味诗歌,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提高自己鉴赏美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版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而且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古诗文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2.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也没有深奥的哲理,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一读就懂。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我确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表达方式,并能尝试运用。并且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即“说理不轻文”,使说理文教学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抓住“语言”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体现文本的人文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引导,为学生的精彩感悟喝彩,让学生为文本的空白处想象补充。当一堂课热热闹闹地结束时,它的余温在课下犹存。如何让写字教学也如此有趣味?  相似文献   

14.
散文以其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在高中阶段,散文占有比较大的篇幅,散文教学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文本的不恰当处理,把散文鉴赏变成了对词、句的机械分析,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肢解成零碎的词句,导致  相似文献   

15.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主要是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以对话的形式完成的。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里,他把读书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前预习为先导,根据学情,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课前的导学点,要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激发教学的提升点,丰富课外拓展渠道,构建魅力语文课堂,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更富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大都意识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潜在知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广大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积累、感悟中领会知识。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语文学习对字、词、句、段进行精致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言有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语言表达有优劣高下之分。怎样才能看得出来?就得具有很强的语感。语感差的人难以解读文本,甚至作出错误的解读。据说去年风靡全国的“毒香蕉”事件,就是误读一篇科普文章所致。那篇科普文章原文说香蕉患有一种称作“巴拿马”的病症,这种病是香蕉的“癌症”,或者说是“SARS”。  相似文献   

20.
细节是文章中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也是学生理解、品味文本的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文本内容的同时,更应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存在、表达方式,以及文字背后的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也就是要关注语文意识,凸显语文意识,那么如何关注,并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语文意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