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一种与正对、反对并列的基本的对仗形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对仗形式。从出句、对句的意义联系角度看,"流水对"是指两个句子上下连贯,意思相关相连,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仗句,两句不能各自独立存在,如流水难断,互为依存,分割开来意思就不完整。流水对作为与正对、反对并列的一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它与正对、反对的区别就在于:正对、反对的出句、对句都是独立表意的,而流水对的出句、对句都缺乏独立性,只有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看,联意才完整。"流水对"从意义上说仍  相似文献   

2.
顾志刚 《海外英语》2016,(15):103-104
流水句式是汉语独立于世界其他语言的独一无二现象,它在句式结构上和英语句子有很大不同。因此,做好流水句的英译工作向来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汉语的流水句表意自由,句式较长,在对其进行英译的时候,译者必须首先搞清英汉两种句式的差别和特点,要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之上,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最后对句子进行拆分、英译、重组,运用适当的衔接手段实现译句的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3.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或把“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为“平平平仄平”)句式略而不提,或将其视为甲、乙种句之间的“对句相救”,不尽妥当。本文认为,此种句式是独立的,是乙种句式的变格。在阅读、写作和分析律诗、绝句时,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平仄句式。  相似文献   

4.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家煊 《中国语文》2012,(5):403-415,479
赵元任先生的"零句说"是从整体上根本上揭示汉语语法特点的重要学说,包含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点:(一)整句由零句组成。(二)零句是根本。(三)零句可以独立。从零句说引申出关于主语和谓语的两个重要观点: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汉语的谓语不宜按名词和动词区分类型。零句说能解释为什么汉语多"流水句",对零句说理解不透彻是流水句的研究不能深入的原因。本文在零句说的基础上阐述流水句的"并置性"和"指称性",这两个特性对语法理论中句法递归性和名动分立的普适性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必考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在这个题上"栽跟头",原因之一就是把握不住文言句式。把文言文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做到"信、达、雅",需要练就一双慧眼,识别出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各类文言特殊句式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只要掌握了这些特征,熟读多练,"练就火眼金睛",就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进而"还原"其本来面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定语后置句较难识别,成为理解和翻译的"拦路虎"。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有一定的使用习惯,只要摸透了这些使用习惯,就不难做出判断。那么,定语后置句有哪些"暗示"或者"迹象"可寻呢?  相似文献   

6.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广为流传 ,深为人们喜爱。它平仄工整 ,对仗严谨 ,用十分平常的语言建构出一个表现了自然的、喜悦的、淡淡的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甚多 ,这里单说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不是用的肯定句 ,而是用的否定句 ,这使得该句的句式不同于该诗中的其他三句 ,全诗在句式上到了诗末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其实 ,不光是这一首绝句是这样 ,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绝句包括四句的古诗也是这样 ,几成一种写作程式…  相似文献   

7.
赵林晓  杨荣祥  吴福祥 《中国语文》2016,(4):415-425,510,511
近代汉语"VOV得C"重动句产生于宋代,它并非为了替代某种句式才产生,而是有着独立的来源和发展路径。该句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型的来源与产生时代、产生途径、后续发展都有所不同。其来源结构主要有话题结构、连动式、纵予复句和"要/欲VO+V得C"等,其产生是跨小句语法化的结果。明清时期随着该句式发展成熟,"VO"大都由复合词充当,句式的语法化程度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即"问答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一问一答式,联章问答式,问而不答式,寓问于答式.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构块语法理论认为,语法结构是独立于词汇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有独立的语义,称为句式语义。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原型句式语义皆为"有意识的给予性转移",都可通过隐喻、转喻等引申机制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索取"等左向转移可看作"给予义"的引申,这是句式机构的语义使然。英汉语词汇化、语法化方面的差异使得双及物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引申呈现出不对称状态。本文尝试从构块语法的角度比较英汉双及物结构,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的高考病句题中,"结构混乱"往往是重点选项,而"句式杂糅"又是其中的重点。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或者说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因此在一句话中因结构混用而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11.
句子及其句式教学无疑是现代汉语句法教学的重点。相关概念的界定当以基本成熟的定义为参考。目前,句子的本体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动词中心说的基础上的,对零句、名谓句和流水句等各析句法各有所长,教学中应根据句子及其句式特点和析句目的采取适当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造句和析句能力,课外练习宜兼顾举例和归纳这两类题型。  相似文献   

12.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刘长卿《感怀》这四句六言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在《唐诗画谱》中题曰《感怀》,似乎是六言绝句;从诗句的字面看来,又似乎是诗人路经长沙时所写。其实,这四句诗只是半首,前面尚有四句:“清川永路何板,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相似文献   

13.
"也就是"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在语法结构上属于插入语。它所标示的前行句A和后续句B之间有解释与被解释、抽象与具体、补充与被补充、概括与被概括、转折的语义关系。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也就是"进行考察,一是"也就是"的话语语义框架,有两种常见形式:常见的是中置式"A,也就是B",这种形式中,"也就是"常用在后续句与前行句之间起到句式上的连接与语义上的顺承作用。还有一种形式不太常见,"也就是"在句中使用,与前句无语句上的明显停顿,多用来解释概念。二是"也就是"的语义功能,主要有解释与被解释、补充与被补充、抽象与具体、转折等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5.
蒋侠  柴秀娟 《英语辅导》2010,(1):178-181
流水句充分体现了汉语意合构句的特色,翻译成英语时,学生译作中的句式负迁移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主要探讨三种常见的句式负迁移现象,依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深入分析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避免流水句负迁移现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离骚》中,"骐骥"一词仅一见,屈原用于自喻,用法同后面的"鸷鸟";"擥木根以结茝兮"中的"以",是表并列意义的连词,用法相当于"而"。此句与后面三句合起来,表示六个相互独立的动作;"告余以不好"中的"告",即告诉、告知,"不好"是名词性短语,作"告"的宾语;"莫好修"中的"莫",不是疑词,而是副词,义为不。  相似文献   

17.
SVOVR式(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句式。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来看,重动句只有在"重动句-Bec-Caus"下才有致使义,而非致使性重动句应只表述为"达成义",其形式为"重动句-Bec"。  相似文献   

18.
流水句是汉语独特的、本土的语言现象。目前,流水句的英译还未得到充分探讨,部分译者认为只需处理好衔接问题即可。文章探寻了流水句的定义和特征,提出流水句的翻译程序:第一步是句子判界,即先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呈现隐含的逻辑:独句、断句或者合句;第二步是句内翻译,先从英文四类句式中选择一种句式,再辅以PLUS手段,其间不断伴随着语义分析以补充隐含信息和添加关联词。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先生在其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唐朝那位诗人是谁?其绝句全篇如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江南冬景如此迷人,让诗人"胸襟洒脱""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文中透露了"机密",就是江南农村冬天白雨飘飘的"悠闲"境界!可见生活在境界中与不生活在境界中,其感觉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分析:《峨眉山月歌》是诗人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所表现出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自由驰骋的境地。全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秋高气爽,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