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师的批改。因此,我们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时,不能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好的作文评语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就如在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花上加油,能使之越燃越旺。  相似文献   

2.
刘晓琦 《山东教育》2002,(17):32-32
学生写完作文后,会期待着老师的评价,也会格外注重老师评语的内容。假如每篇作文后都是内容、结构、题材、立意都相同的评语,会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时间一长,学生看厌了,就会觉得不过是例行公事,无什么新鲜东西。发下作文来,随后一扬,丢进课桌,老师辛苦写就的批语就会白费了。因此老师不能只按常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要在批改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真实情感,注意学生的个性所在,不仅在眉批时注出来,最好在总批时再特别点出来给予肯定。如我…  相似文献   

3.
作文评语是老师对学生作文的客观评价,为使评语更具准确性、生动性、科学性,写评语必须“五忌”。  相似文献   

4.
王海霞 《阅读与鉴赏》2008,(11):46-46,45
在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常常是作文本交给老师,老师批阅之后又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看完老师的评语,就意味着此次写作活动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5.
学生写完作文,很需要借助老师的评语了解或认识自己的作文状况,需要老师在评语中表现出的认同感。因为作文是带有原创性的一项劳动,不能与别的作业相提并论.学生期待着老师的认同。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激励,其作用远远超过评语本身。那么,运用怎样的评语,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6.
作文评语作为作文指导的关键步骤,无论是眉批,还是总批,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就教师而言,学生是否达到自己在作文指导时所提出的要求,自己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今后应该如何确定作文教学的坐标和方向,往往要在写评语的时候思考、斟酌;就学生而言,苦心经营的一篇小文,老师看后是否满意,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优点如何发扬,缺点如何改正,常常要在作文评语中找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写好作文评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建玲 《小学语文》2012,(11):29-30
给学生习作写评语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老师看完学生作文后,从取材、立意、结构等方面人手,面面俱到地说些正确的废话,写上真切的评语,以激励学生。然而老师的辛勤良苦学生往往并不领情,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评语一看了之,并不深究评语的含义,评语有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让评语促进学生习作呢?精心设计评语是一种好做法。  相似文献   

8.
《河北教育》2007,(12):9-10
看了两位老师的评语,颇有感触。 我先从第二位老师的评语谈起,他的评语是“语言隽永清新,行文结构合理,思想集中而深刻,非常有特色!”这样的评语我相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都不陌生。很多老师用这类评语评了一辈子学生作文,而很多学生的作文也永远都是接受这类的评价。面对这样的评语,不要说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会“有点迷惑”,就是一个高中的学生,乃至我这个拥有二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迷惑多多。我不知道这样的评语到底能给学生什么指导,学生又能从中获得多少教益!  相似文献   

9.
刘理荣 《教师》2010,(21):37-37
传统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语文老师,担当着评价的全部工作,常年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对学生作文逐个修改。写出单一、老套的评语。加之现在城镇大班化教学趋势严重,等老师把所有的作文精批细改完毕,差不多离创作时有一个多星期了。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注重分数,对教师“老八股”式的评语不会细看,更不会根据评语再次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所以,这样的评价效果对学生的触动作用非常小。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我乐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乐写“对话式评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到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小新同学在作文中真切诉说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虑和苦恼,“希望老师帮忙”。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奋笔疾书:“小新同学,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评语,是老师看过学生作文之后的真情流露,是老师有感而发的产物。学生辛辛苦苦写成一篇作文后,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需要别人的赏识,需要品尝成功的喜悦。他们对老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  相似文献   

12.
成兆亮 《成才之路》2012,(26):36-36
正评语是作文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完成作文后,都急于知道老师给予什么评价,而这些又更多从作文评语中获得,一个恰到好处的评语,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还可以实现作文课堂教学向课外有效延伸,促进学生作文水平迅速提高。一、有的放失,突出评价的针对性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对存在问题和不足应一针见血指出,对今后作文  相似文献   

13.
钱平泉 《语文天地》2012,(18):44-45
写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的评语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程度问题。作文评语是师生的心灵会话,优秀的评语"润物无声",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要想引领学生走进作文的广阔天地,教师的评语方式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内容上三忌三宜1.忌冷语贬抑,宜热言赏识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鼓励能给学生以希望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很难想像作文教学会有好的效果。面对老师笼统机械的评语学生非但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反而越来越惧怕作文了。是啊,学生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文章来,却让老师画了一大堆红杠杠,批了些“语言不够简洁”、“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学生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学生的自信心受打击,他们对作文哪能不怕?新课标针对写作评价提出“应重视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各种评价方式”。在这些新的写作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我在作文评改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有些老师不爱写作文评语,认为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而言,不无道理。问题是,没有评语,作文的优劣表现在哪里?学生有那么高的悟性吗?再者,每次是个红分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无影响?其三,有没有学生会怀疑老师的工作态度,从而产生心理隔膜,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其四,集体的评讲能完全代替个体的指导吗?因此,作文评语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那么怎样写好作文评语呢?  相似文献   

16.
仲蕾 《考试周刊》2013,(38):55-56
<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常听到学生这样感慨:"写作能力是最难提高的,每次考试作文写好写坏分数差不了多少。"不时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作文作业最难批改,每次花很大的力气写评语,可学生拿到作文看一眼就放到旁边,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师生都很头疼作文的原因,其实是没有把习作者也就是学生自己放到写作主体的位置上。因此,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修改,而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又成了被宣判死刑的囚犯,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学生每次习作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越写越没信心,而老师越批越没希望,久而久之,写作便成了恶性循环,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作文评语的书写更是众多老师的心头之患。传统的作文评语高耗低效,老师怨天尤人,欲提高收效,评语本身的改革是根本。作文评语通常是用红墨水写成的,但仔细想来却应该是教师用心血来写就的。教师在评语上倾注的心血越多,它往往就越有光彩,学生的收获也就越多。本文就此浅析初中作文评语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必虎 《陕西教育》2000,(12):22-23
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老师写评语时,往往只注重篇  相似文献   

19.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练习指出得失、提示批改、作出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翻阅老师的评语,会从中受到启迪,发现不足,不断完善;教师为学生写评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给方法,鼓励上进。但有些作文评语却步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积忠 《甘肃教育》2001,(11):20-20
语文教学总体上分为阅读、写作两大板块,而作文又是其中的“重头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作文只是学生写、老师改,每次作文发下去学生关心的也只是分数。至于评语,好则欣喜、满足、沾沾自喜;不好则叹息、失望、心灰意冷,很少根据评语去“回顾”文章,总结、提高,所以收效始终甚微。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除了提倡多读、多写外,在批改方式上要加以改革、创新,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我在作文评改方面尝试了读、听、评、改“四步曲”的作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一、读以读促写,让学生朗读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