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山一带自明朝中叶便传闻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一说,如《长安客话》中曾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在晋的观点:“建文墓在西山。闻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驾尝幸此。”又如,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再如,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其后诸多北京志书中也沿袭此说,似乎是言之凿凿、铸成铁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徐一化 《青年记者》2010,(10):27-28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破解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应对媒体竞争的挑战,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破解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应对媒体竞争的挑战,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1940年8月20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彭德怀等将领的指挥下,与华北敌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这场战役后来被命名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他从破袭日军交通线开始,歼灭了日伪军5万多人,给日军以极大的震撼。但是百团大战又可以说是八路军战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行动。  相似文献   

5.
“贴”新闻是一种人为的“风向”性新闻。它与一般形势报道的最大区别是:客观实际被变形、扭曲、膨胀、着色甚而颠倒后,贴上“时新”的标签——最新报道话题,挤进宣传报道行列。时下,商界的“贴签”风,扰乱了市场,混淆了真假,倒了名家牌子,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贴”上去的新闻,类似商品换标签,也是一种追逐时髦的仿造“商品”。这种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所报道的经验“笔造”的成份很大。“贴”新闻不似贴商标那样简单,依据它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有人把它分为软硬两种。软贴,是说紧跟形势的报道,在所报道的当地还能找到一些影子,找到部分事实。例如一  相似文献   

6.
没去定西,定西的故事已经装了半脑袋。所有的故事都给我刀刻斧凿般的印象:定西太穷了,穷得难以置信。那时,我还不在甘肃工作。  相似文献   

7.
地市级党报置身媒体竞争中,经常会面对报道中新闻源相同、新闻选题相似的情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的同质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现象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策划”现象析丁未现代社会观念更新已经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时下新闻界不是流行着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新闻策划吗?乍一听似乎不同凡响,但只要稍作思考,不禁大为疑惑: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如果新闻可以人为策划,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客观事实是...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  相似文献   

12.
新闻行业涌现出大量临时聘用人员,被称作新闻民工,收入不稳定、保险没依靠,在温饱的边缘与新闻的理想之间徘徊,也因为如此,新闻民工中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守望职能丧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不是产品,却能够被制造.所以,在社会上有时有"泡沫新闻"和"虚假新闻"不断被曝光.在以"诚信"为纽带的社会里,为什么制造新闻的现象会屡禁不止,反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呢?虽以一言蔽之为"利之所趋",但作为专门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必须认真埋头冥思.  相似文献   

14.
以"民生新闻"作为对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给出了总结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量记者加入到富有活力的媒体行业中,记者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灵活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加速了新闻从业人员的流动,这一方面赋予了他们选择岗位的自由,另一方面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媒体临时工的增多,以致许多媒体从业人员自嘲为“新闻民工“。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中的克里空现象,历来是人们反对的。如今,子虛乌有的报道虽然并未绝迹,但毕竟为数不多,更多流行的则是“马大哈”现象,一切马马虎虎,经常差错百出。随手举几个例子: 今年1月22日的早新闻中,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阿里雅”忽然变成了“阿里维”。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对于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但也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拣新闻现象”的存在及其意义“拣新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大约从我国唐代的《邸报》面世之时就有,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拣新闻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这是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产生不受主容  相似文献   

18.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4,(11):24-25
“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是近些年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其作用并对待这样一支队伍,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同意见。早期,曾有不少同志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近期,又有一些同志过于相信他们的“报料”,来稿只要“吸引眼球”就必用,导致假新闻泛滥。最近,一些报刊就“新闻报料人”问题展开讨论,人们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新闻本源的过程中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称之为新闻。在新闻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客观地描述事物的本质,力求向受众准确地传导一个原汁原味的事实真相。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无论他的笔如何高明、摄影机如何高级,他都不可能将“事实真相”毫厘不差地全部反映出来,这就涉及到主题的选择问题。主题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坦然地承认这一点,比起资产阶级新闻从业人员所标榜的那种“100%客观”来,我们的坦诚更接近事实。不过,在把握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