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游子思故土。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散文经常表现的主题。然而萧乾的散文《枣核》,却将这一主题翻出新花样。尤其在选材与立意上颇见一番功夫,从而使之千把字的小散文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风雪叩门人     
江乙 《师道》2006,(2):58-58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  相似文献   

3.
萧乾的《枣核》是苏教版8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一篇散文。表达的是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4.
诗,是郭枫散文审美追求的目标,也是其散文艺术美所集中追求的一个理想。郭枫在编选《台湾艺术散文选》时充分披露了他的散文观,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得更为明确:“文学性散文是定位在艺术基础上的,所以,以‘艺术散文’命名文学性散文,恰能标示其艺术本质。”显然,他把文学性散文界定为“艺术散文”,表明他十分重视散文本体的审美属性。事实上,他数十年来坚持着这一个审美理想,寻觅、探究个人散文艺术世界的营造。当我们探究郭枫散文诗意的时候,读者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确定的事实:郭枫本来就是一位诗人.品味他的全部散文,读者会感到这不是小说家的散文,不是剧  相似文献   

5.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的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gān)”,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qián,可他却坚持说应读“gān”,并随即找来199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的“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的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是‘gān’”。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萧乾合理地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写出了诸如《皈依》、《梦之谷》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萧乾丰富的新闻经历对其小说创作艺术与思想倾向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萧乾小说创作的轨迹和解析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试论徐志摩散文的情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是中国新文学中“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他以诗歌饮誉文坛,在散文创作上也别具一格。他生前出版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3本散文集;遇难后,有人替他编印了《秋》、《爱眉小札》和《志摩日记》等,还有数十万字的散文散见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上。这些写于20年代的散文作品,与他的诗作一样,富有浪漫才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笔者曾在《徐志摩散文的诗化特征》一文中论及他的文体风格,本文将着重探讨其散文的情感内涵和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8.
散文是我所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但是若追问我散文是什么,我却说不好.如同人家向我打听一个我很熟悉的朋友,他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好处?我倒一时无从说起了. 我想,我可以说它不是什么:比如说它不是诗词,不是小说,不是歌曲,不是戏剧,不是洋洋数万言的充满了数字的报告. 我也可以说,散文的范围包括得很宽,比如说通讯、特写、游记、杂文、小品文等等,我们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我们所熟读、所喜爱的有《秋声赋》、《前后赤壁赋》、 《陋室铭》、 《五柳先生传》、 《岳阳楼记》、 《陈情表》、 《李陵答苏武书》、《吊古战场文》、 《卖柑者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文学馆4月20日在内蒙古大学揭牌。萧乾先生的夫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女士专程从北京赶到呼和浩特市出席揭牌仪式。萧乾(1910-1999),蒙古族,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相似文献   

10.
一、背大作家巴金早年在《谈谈我的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他喜欢写散文而且写了十多本散文集,首先应该感谢以前的老师强迫他背《古文观止》。茅盾背《红楼梦》也成了  相似文献   

11.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2.
简介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散文名篇有《山之子》等。风格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无疑是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其独具个性的散文、诗歌、小说创作为新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但他最出色的作品其实是散文,其独特的诗人气质使他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冯至先生很早就说过:“广田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散文,篇篇都是“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都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萧乾先生在耄耋之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笔下的小胡同是他魂牵梦绕之所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第5~10节)着重描述了胡同生活,先写"听",再写"玩"。写"听",涉及胡同里的叫卖声,如"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江米小枣年糕""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等,还有夜行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诗歌导入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5.
应编者李天靖先生之约,我谈谈写《说数》的缘起和思考。《说数》是我较早的一篇科学散文,1999年8月8日在《文汇报·笔会》发表后,先后被几种中学语文课本选为教材。《说数》文中以数人诗,引起了师生们的兴趣和评论。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写《说数》就是要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神秘的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6.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7.
《记忆蛛网》是匡委的第四本散文集。90年代的第一个冬日,匡燮携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野花凄迷》给本来就缤纷的陕西散文园地带来了一份凄迷的美,在热情的读者圈子里造成了一个不小的轰动。今天来看,匡奖散文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在这本最初的集子里,都已初起端倪。可以说《野花凄迷)}是匡樊散文各类文体与式样的母本。四年后,匡奖又以他的《无标题散文》的出版再次在西安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并逐渐波及到全国。独语式的、精致而优雅的文字,把读者从欲望的重重包围中引领出来,走向心灵的自我独白,一个澄明的中国式的“瓦尔登湖”。不…  相似文献   

18.
陋室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散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文风宁静、空灵、玄妙、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大散文"观,对散文的发展和革新影响深远。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多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篇什,风格优美精致,有些"中规中矩",以《丑石》《月迹》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游记",尝试用小说技法写散文,以《秦腔》《入川小记》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已不再轻易言情,"闲话"色彩更加强烈,文风平实自然,境界开阔辽远,以《弈人》《闲人》《名人》等为代表。从内容上看,贾平凹的散文可分为自传、风情、世相、禅思、文化等五类。从艺术上看,其散文关注日常生活,以立意见长,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喜欢使用明快朴素的口语,讲究动词、叠词和虚词的选取和搭配。所以他的作品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用字平淡,却意境深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贾平凹出版过散文集30多种,其中《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获鲁迅文学奖。作品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丑石》《静虚村记》《秦腔》等。本期我们选了他的散文《陋室》,作品在细腻而流畅的描摹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贾氏散文的古朴、幽默和淡雅。  相似文献   

19.
萧乾对斯诺编译《活的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向斯诺推荐了优秀的中国作家作品,对入选的作品进行初译,还帮助斯诺直接与"左翼"作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在与斯诺交往的过程中,萧乾也受益匪浅,斯诺的翻译观以及新闻观都对萧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仰慕不已,买过他的《鲁迅和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似懂非懂,但却从此给了我一把洞悉鲁迅和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的钥匙。可以说,早年在我内心里种下的喜欢鲁迅、热爱散文的种子,林非的书功不可没。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的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面对面对他作了这一次专访。少年的两个世界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是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