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它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符际翻译是利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的一种翻译方法。唐诗的以景抒情、借景言志的特征使宜于描写静物的画成为诗歌翻译的辅助手段。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论证了画这种图形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一种阐释诗歌的翻译手段。它不仅为译者拓展了思维,而且绕过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挣脱了原语言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后现代信息时代,图像的无所不在和对文字空间的挤压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身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以北京,伦敦申奥宣传片为例,证实了影像符号即一种非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融合进而得以阐释的翻译行径。这不仅为译者开拓了思维,挣脱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文学活动,在对外翻译传播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诗歌内涵美的最大限度的完美传播,这就需要译者要在充分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与原诗作者建立一种和谐的友谊关系去想象和再创造,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充分发挥形象思维,本文从汉语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分析入手,从翻译美学的观点,重新审视译者的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化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译者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简单着眼于字面对应,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浅析英汉文化中的主要差异。使译者在翻译中具有文化差别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7.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也支配着语言。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差异。翻译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研究汉英思维差异对科技翻译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汉英旅游平行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他们具有相似的写作动机和文本功能,但由于汉英民族的思维差异,二者在语言特点、信息功能、审美习惯、认知图示、文体风格上表现出较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又影响到《昭通旅游导游词》这类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汉英语法结构差异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的结构与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汇的文化内涵、言语风格、语言的语用研究、非言语交际以及篇章结构等,对语法结构体现的文化特性讨论较少。文章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上的差异,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在词汇、句子、段落方面的差异,讨论了母语——汉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写作在各个层面的影响,分析了产生负迁移的原因,即思维方式的不同。从结构性思维的角度比较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目的是在英文习作过程中逐步建立结构性思维,使语言的交流与思想的表达能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认为外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自觉遵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规律,注意两种语言迥异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探讨中外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外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子结构和词汇方面等几个方面;在分析影响的同时,结合教学体验,就教师所应采取的指导对策,谈了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6.
思维影响语言,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语言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通过对其思维模式差异及其语篇组织结构的对比分析,试图说明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别,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熟悉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因而培养英语思维意识是提高英语写作之基。对此重点分析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在英语写作上的映射并提出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Kaplan认为亚洲学生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语言表达,中国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是螺旋迂回归纳式,而西方人的议论文写作是直线演绎的方式。论文采用回溯访谈方法,记录五个中国学生的写作过程。英语写作的思维方式受英语程度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东、西方议论文写作思维模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汉英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两个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汉英思维角度""不同的事物联想"和"不同的习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译者应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熟悉汉英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准确,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推本溯源,这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思维侧重不同,思维方向也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