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金洪 《寻根》2011,(1):135-139
杨姓溯源杨姓出白姬姓,来源有二:一是以国为氏。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封为杨(今山西洪洞县)侯,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尚父的子孙遂以国姓杨。  相似文献   

2.
郑金洪 《寻根》2013,(1):134-138
康姓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幼弟康叔谥号“康”,其后人以谥号为氏,姓康。二是出自外族。据《汉书》《旧唐书》等记载,古代西域有康居国(在今巴尔咯什湖和成海之间)、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受汉唐管辖,出使来中国的王子和使者中有居留不返者,其后裔就以原国为姓。  相似文献   

3.
李红江 《寻根》2001,(5):74-77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县城北。它是塔吉克先民建立的竭盘陀古国的都城。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书》:“竭盘陀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回十余里。”《新唐书》也有“竭盘陀国治葱岭中,都城负备多河。”《洛阳伽蓝记》卷5载,神龟二年(519年)秋,北魏王朝派往印度取经的僧人惠生和敦煌人宋云路过竭盘陀时,这个国家已传王位13世。由此推算,竭盘陀古国大约创立于2世纪前半叶。关于竭盘陀的记载,自来以身历其境的唐代高僧  相似文献   

4.
闽王信仰也就是对以王审知为主的固始籍入闽群体的信仰,是流行于福建、台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王审知等人的入闽、开闽史实的复原性研究;二是将闽王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进行的宗教信仰性评析。以闽王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郑剑顺、冯志华的《闽王王审知的民间崇拜》,杨浩存的《略议闽王信仰的现实意义》,周建昌的《试论王审知的神化》,吴诗池、李秀治的《从“南陈北薛”悬案谈起——兼谈薛岭龙源宫祀王审知之谜》(均载何乃川主编,厦门薛岭龙源宫管理委员会、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龙源宫开闽王信仰研究文集》,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在视角上,没有过多地探讨闽王信仰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闽王信仰进行阐述,以探求其在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琅讶符氏     
符孟标 《寻根》2013,(6):123-127
琅砑(琊琊)符氏源出于鲁国末代君主顷公之后,《元和姓纂》载:“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虽然符氏得姓于秦朝的咸阳,但“根在琅砑”的理念早在其得姓始祖(姬)雅时业已形成,唐贞观八年《举氏族事件》中更明确记载“沂州琅砑郡六姓有符氏”。  相似文献   

6.
宝顶山宋刻阿育王山之《宝塔图》考陈明光阿育王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山,位于今浙江鄞县。按唐释道宣《广弘明集》载:(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僧慧达于是山感地面出得一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面雕镂,异相百千,以为阿育造八万...  相似文献   

7.
郑金洪  郑俊娅 《寻根》2014,(6):137-139
胡姓溯源胡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妫氏:《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虞舜妫氏后裔33世孙胡公满,封于陈(在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胡公满子二,长申公以父满公谥号姓胡,次日公以国号姓陈,胡陈同祖同宗。二是出自姬、归姓。《通志·氏族略》载:周朝有一支姬姓人建立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又有一支归姓建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及国人都以胡为姓,世代相沿。  相似文献   

8.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10.
杨学勇 《寻根》2005,(4):19-22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百家姓”中的诸姓,如赵、钱、孙、李等姓,实质上按姓的本意来说只能叫作“氏”,而不能称为“姓”。姓的成因只有一种,即“女生为姓”(郑樵《通志》)。真正意义上的姓(古姓)是不多的,见于《春秋》的有22个,顾炎武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相似文献   

11.
刘存祥 《寻根》2004,(2):47-49
唐大历七年重立晋朝李阐为颜含撰写的《颜含碑》,碑文载:“颜含,字弘都,琅琊临沂人。”唐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为其曾祖颜勤礼立《颜勤礼碑》,碑文中载:“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唐建中元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撰《颜氏家庙碑》,碑文载:“魏有斐、盛。盛字叔台,青、徐二州刺  相似文献   

12.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早年颇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据考证,杜甫有一段时期寄居于姑母家中,多赖姑母照顾。但是这位日夕亲炙的姑母却虔诚地信奉佛禅。杜甫在天宝元年(742年)为其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姑母:“爰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其中又载其姑母临终时要求“起塔而葬”。其姑母笃信佛禅并使全家奉行,这一定会对杜甫产生很多熏染。且《墓志》中佛教概念运用娴熟,亦可证杜甫早年对佛教已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宋全忠 《寻根》2014,(5):139-142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考证:“80%以上的台湾同胞,是近四五百年陆续从福建、厂。东等地迁徙而来,再往上溯,则福建、广东及台湾同胞大都来自河洛地区,即黄河和洛水交汇的地区——这是中华民族各宗亲氏族自北向南迂徙的转运站。”黄姓台湾同胞就是这样。中原黄氏入闽最早的是东汉固始人黄道隆。“惠安县志))载,锦田黄氏,始祖隆公,为东汉会稽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弃官入闽,居仙游县大尖山、小尖山之间,即现在的平朋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  相似文献   

14.
衷氏源流考     
衷鑫恣 《寻根》2020,(1):116-119
“衷”姓是我国比较罕见的姓氏,原本为“哀”。现在主要聚居于福建武夷山市(旧崇安县),江西南昌县、万安县、赣州市,湖北监利县及台湾地区,他处也有零星分布。关于哀氏的概述,郑樵《通志》卷二八载:“哀氏,谥也,未详何王公之谥与。汉有哀章,事王莽。金陵有哀仲,种(梨)。《述异记》宋有哀道训,望出南康东阳。今建州多哀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云:“哀,《后汉书·更始传》:‘王莽使国将哀章守洛阳。’(唐章怀太子)注曰:‘《风俗通》,哀姓出自鲁哀公之后,因谥以为姓’。  相似文献   

15.
诸葛氏之祖籍在诸县张崇琛诸葛一姓之由来,说法颇异。或谓古已有之,如《世本》云: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通志·氏族略》引)詹葛氏,有熊之后,宋景公时有詹葛祈,为大夫。(《元和姓纂》引)瞻葛氏,宋景公有大夫瞻葛祁,其后齐人语讹,以瞻葛为诸葛。(张澍辑《...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11,(3):138-141
溯源 魏姓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以国为姓。据《史记.魏世家》等载,周文王第13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至裔孙毕万时被西戎攻灭,奔投晋国,成为晋大夫,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芮城县),子孙以邑为氏,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理、云南驿,先有云南驿,后有“云南”。谁也不会在这样的文字里猎奇,《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现于南中,遣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晓不得起步,见不着尽头,“彩云南现”是云南最初的定调。  相似文献   

18.
裴伟 《寻根》2007,(4):129-130
"佴"姓是个奇特而有趣的汉族姓氏,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佴氏,如代切,晋《山公集》有佴湛。"说明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 年以上的历  相似文献   

19.
清朝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书张继诗《枫桥夜泊》石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于开元年间赴京应试落第,返经枫桥,舟船停靠一宿,触景生情所赋。诗韵钟声,脸炙人口,使寒山寺名扬中外。(枫桥夜泊)人选(唐诗三百首》,现今仍入编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日本仍人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惜乎唐张继手迹未能传世。清代叶昌炽著(寒山寺志陆二(志碑》,“张继留题内翰书”;读程师益诗,知此寺旧有宋石,今所存者,唯前明文征明、唐寅两竭石为最古,但已剥蚀过半。宋…  相似文献   

20.
班姓探源     
李英斌 《寻根》2002,(5):104-107
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来源有二说:一是楚国若敖(熊仪)的孙子 於(字子文)生后被弃于诸梦泽,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以班为姓,《西溪丛谈》认为班应作“斑”;另一说是班氏为楚国令尹班的后代(见《风俗通》),《通志·世族》则云:班以名氏为姓,谓强生班,因氏焉。其实两说同出一源。远祖追根春秋时代楚国熊生熊仪,谓之若敖。其后有子文,子孙以为姓(不作“斗”,另有“斗”姓,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姓氏。《宋史》有斗盖)。《史记·楚世家》称若敖出于芈姓。鬻熊之后,以熊为姓。熊姓的来源相传为黄帝有熊氏之后;另一说是周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