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的一六○六年,又写了另一部重要悲剧《麦克白》,这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阴暗、最独特的一部。因为它的主人公既不同于富有理想、善于思考的哈姆雷特,单纯正直的奥赛罗,也不同于几经转变的君王李尔,麦克白是一个性格矛盾、野心不断膨胀的血腥暴君。关于悲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叫悲剧”,“悲剧应模仿比我们今天要好的人,悲剧不能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这个人的厄运是活该的。”就是说,写英雄、好人的不幸是  相似文献   

2.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林兰香》围绕勋戚世家的“家风”、“私情”建构起一个特定的文化秩序。作者试图通过这个秩序来阐释某种新的文化意义,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但自始至终作者既无法阐释清楚特定的文化意义,更无法建构合理的价值体系;既不能给男主人公以明确的价值定位,也不能给女主人公以合理的归属;既强调“夫为妻纲”的封建伦常秩序,又欣赏新型的男女关系;既主张出相拜将又宣扬归隐山林,使其文化指涉和定位陷入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4.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单对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以及其代表作品——《李尔王》做了简单地叙述,重点分析了悲剧理论;然后,基于其悲剧理论对《李尔王》的文学意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本篇文章重点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中的“卡塔西斯说”、“悲剧情节论”以及“过失说”等等重点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进行深刻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诸如性格、情节以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等多个角度,说明了《李尔王》的悲剧感的产生原因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野天鹅》和《红字》中,安徒生和霍桑塑造了两个在残酷的生存状态下而失语的女性形象。然而在体验了人的生存状态——“烦”“畏”“死”之后,女主人公艾丽莎和海丝特又苏醒过来,获得重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阅读对象,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她们却都有着共同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尔王》中的人物呈现出两组二项对立的功能:下降和上升,恢复和毁灭,它们规定了该剧的主题结构,即个人、家庭、国家和宇宙由秩序堕落到混乱的窘境,再恢复到秩序的状态。这种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剔除了杂质和不稳定因素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该剧的净化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女主人公,出场不多的她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本丈通过对考狄利娅人物的原型、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人物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人文主义信念的代表,是作者人丈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11.
This essay studies how tragedy works in William Shakespeare'sKing Lear.It presents the argnments througt,the illustration of a paradox of the play.It concludes that,it is the powerful presentation of the worst side of human nature thatachieves the play's greatness.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人性中的理智与情感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爱德蒙是纯理性的化身,李尔是情感化的人,考狄利娅是两者结合的典范.从这三种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智的罪恶和情感的灾难以及完美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朱亚宁 《海外英语》2012,(15):220-221,224
King Lear is considered to be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y.Using analysis of the play and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Jacobe an time,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play serves its traditional role as a"mirror for princess"play and how a broader dimension provided by a Christianized natural law is availabl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ossibilities of human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5.
疯癫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独特而普遍的现象.在米歇尔·福柯审美决定论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李尔王>中李尔从国王走向疯癫最终死亡的过程.李尔身份的变化体现了莎士比亚及很多作家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疯癫和愚蠢来寻求理性和真理,从而使社会在文学里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独特的向度,而疯癫美学的建立却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6.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框架下,分析了《李尔王》中一段典型的人物对话,揭示出导致李尔王和考狄丽娅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探讨了在交际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双重情节中存在着几种二项对立,包括地位高低、男女性别、口头话语与书信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对立,这不但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两者成为统一的整体,也使该剧的悲剧意义更为普遍和深刻。此外,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出发,该剧情节中最基本的二项对立秩序与混乱规定了该剧的叙事结构,即由于维系个人、家庭、国家和自然界的自然关系的瓦解和重建所引起的从有序到混乱,再到恢复秩序的过程。这也是该剧的主题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和《高老头》对父爱的描写,存在着共同点.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比较研究,以便探明导致他们父爱悲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尔王》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的解释可谓言人人殊。本尝试用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对《李尔王》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李尔王和懵教官将权力和财产进行了不当的转移,导致了相似的凄惨晚年.文本通过两人的经历表现了个人主义与宗法制度两个不同的主题,同时主题中又都包含着共同的反讽,有着一明一暗相互抵消的价值观.即<李尔王>张扬人的个性,却又沦入现代虚无主义;<懵教官>强调宗法的力量,却又将金钱凌驾于宗法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