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春秋>编辑部: 2007年第一期的<档案春秋>上,载有江沙和建仁两位同志撰写的<韩庆恂的十六年军统生涯>专访稿,该文就韩庆恂对往事的追溯,披露了国民党军统特务参与的若干重大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2.
赖晨 《湖北档案》2013,(1):45-47
1913年2月,沈之岳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下阁乡西陆村。他家境殷实,从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毕业后,入杭州"浙江警官学校"学习特工,成为军统特务,并加入国民党。1932年,经特务头子叶翔之介绍,进入戴笠的军统组织——军委会特务处。期间,他以李国栋之名,在上海加入中共外围地下组织光明读书社,  相似文献   

3.
第三章 军统局的扩张阶段二、军统局内勤组织的发展和演变 (续 )第三个时期的组织人事  在 194 1年— 4 3年间军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内 ,军统局本部内勤组织发展到高峰 ,为戴笠引以自傲的阶段。但这时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就特务机构而言 ,CC派的“中统”,竭力与军统争地盘。中统、军统 ,都是蒋介石最为亲近和信任的两大特务系统。中统在党务、政治、经济方面实权在握 ;军统一把抓军事。但他们间还是有争斗 ,比如警权上的暗斗 ,与 CC派争夺失学流亡的青年学生 ,暗渡陈仓地搞了 80多个特务训练班 ,培训近 2 0万人 ,武装部队 2 0多…  相似文献   

4.
一、 军统局变保密局1945年10月间,国共两党在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签订了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作地位。蒋介石迫于形势,不得不表面同意取消特务机关。这时全国舆论呼吁:取消特务机关,还人民的自由!戴笠这个军统头子似乎也有自知之明,抗战胜利后,军统组织难于以原样这样维持下去,打算化整为零,继续死命效忠蒋介石,但是计划没有实行,就在1946年3月17日飞机失事摔死。戴笠一死,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立即就有人提出裁减军统组织,乘机来捞一把,或是泄私恨。CC派陈氏兄弟,希望整垮军统…  相似文献   

5.
第三章 军统局的扩张阶段 二、军统局内勤组织的发展和演变(续) 第二个时期的组织人事 从1941年之后.戴笠着力扩大发展外勤组织.先后在重庆及各地举办了100多个特务训练班.加速训练年轻特务,充实内勤、外勤骨干力量,更明显的是对外勤组织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1942年始,军统特务活动得到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的赏识,在重庆签订了中美技术合作合同,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不但在器材上得到补充,经济上得到援助.而且在人事上也得培训帮助,产生了大批政治警察、特种武装特务,使军统组织发展趋向顶峰。同时军统局直…  相似文献   

6.
第三章 军统局的扩张阶段五、军统特务训练班(二)军统局时期的特训班(续)东南训练班1942年5月,戴笠从重庆出发,去东南各省视察各省市的军统处、区、站的军统组织(我随行),来到他故乡江山县峡口周王庙,召来军统局东南办事处主任毛万里,要他同新四军争夺从沦陷区出来的流亡青年学生,在浙闽边境举办一个特务训练班。不久日军侵占了江山,逼近闽北。戴笠在福建浦城与美国梅乐斯准将会谈后,就令毛万里在福建建瓯建立东南训练班(军统内部称建瓯训练班),留下随行的军统局训练科副科长李修凯协助毛办班,并将自己使用的一枝3号左…  相似文献   

7.
1942年底,全国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之际,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豫东专员失踪案,一时舆论哗然.为稳定民心,蒋介石亲自督办侦破此案,并安排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到河南指挥破案.  相似文献   

8.
唐纵,国民党陆军巾将,军统局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戴笠、郑介民.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后,军统局群龙无首,分裂为三派:即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以唐纵为首的湖南派与以毛人风为首的浙江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人并称为军统局“三巨头”.唐纵不仅为戴笠最初搞的特务组织“十人团”成员之一,是军统特务的元老级人物,还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幕僚之职,身兼双重身份,素有军统“儒将”、“智多星”之称.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正而战场上节节败退,不久,京沪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为了镇压人民的反侵略、皮压迫、争取民主的活动,巩固其反动统治,军统特务机关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相似文献   

10.
1942年底,全国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之际,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豫东专员失踪案,一时舆论哗然。为稳定民心,蒋介石亲自督办侦破此案,并安排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到河南指挥破案。蒋介石和戴笠都没有想到的是,犯下这一惊天命案的竟然是军统一名少将级的大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