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arcus Morse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 Outdoor Learning》2013,13(1):42-55
In this paper I identify the components of ‘meaningful experiences’ for participants on a wilderness river rafting journey. The research is phenomenologically informed, and includes interviews, journals, observations and follow-up emails from 32 participants on eight Franklin River (Tasmania) 10-day trips. It elicits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meaningful experiences and combines recollections to reveal the commonalities within those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two key recurrent ‘streams of experience’ that provide meaning. The two recurrent streams of experience involved, firstly, a feeling of humility and, secondly, being alive to the present. In this paper I focus on the stream of experience surrounding a feeling of humility, highlighting the qualities of the ways in which participants interrelated with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such experiences. Additionally, I consider some unique elements of the wilderness river journe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xperiences that participants valued as meaningful. 相似文献
2.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为己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34-139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现象学的悬置思想与幼儿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是质的教育研究范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悬置”则是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与主张。现象学主张各种人为的假定与设想都应被搁置起来,这样才能毫无偏见地“面向事物本身”。悬置这一主张对幼儿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研究者要把握研究对象,就必须悬置各种预设、控制与干预,使研究对象自然、充分、真实地展现自身。因此,现象学取向的幼儿教育研究提倡非还原法、整体描述法和现象阐释法。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蕴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代主体性哲学视域,深入考察和反思当今学校道德教育陷入低迷和失效的症结所在。规约化的行为控制机制、知识化的道德智慧追求、模塑化的道德教育逻辑是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的主要病理表征。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意识、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理解和对话的多元价值选择则是其走出困顿、提高实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李红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1):88-91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主体性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性之间是不同的,即目的不同;作用对象不同;表现关系不同。原始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下主体性涵义也不同,当前我国主体性教育应该是培养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认知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经验。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合一,主张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社区教育是地域文化教育的依托和载体。通过对具身学习理论内涵的分析,提出身体、环境等因素是影响认知学习的重要因素。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体验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等社区教育策略,有利于学习者深度参与社区教育,促进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仲丽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73-75
教师是今日教育中的核心人物,教师教育是今日教育研究中的非常话语。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全生命的终身学习过程,工具性教师是对今日教师的简约表征.主体性教师是对明日教师的形象期待。确立主体性的教师教育观念,创设主体性的教师教育过程,实行主体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主体性教师培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予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2.
庄清珠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5):45-47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主体性是个体全面发展素质的核心。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性教育。文章首先阐述主体性教育的内涵,然后从教学形式的主体性和幼儿的主体性生成两个角度来论述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性对素质教育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一词一直保持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它、探讨它,然而又常常遇到重重问题的阻隔。“素质教育”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给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生机。但如何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则是教育行业面临着的一个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1):7-11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于加强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价值取向指向社会的同时,还必须指向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在提升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又必须超越个人中心主义,促进主体间性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构高校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性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步骤、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紧紧地围绕主体性精神教育这个目的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9.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20.
Place and Be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