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选择题第9题,用表格形式考查了农业集体化对苏联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影响。原题如下: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列宁就提出了土地问题,废除上地私有制.起初,列宁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但通过实践检验,列宁逐渐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后来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公主义改造闯出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是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在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全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决议。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运动,先后出现了几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2年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万个集体农庄,团结了全国61.5%的农户,耕种全国70%的耕地。到1933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谷物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总数的84.5%。社会主义经济的统治地位已在农村中基本确定,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但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背自愿原则的做法,在执行消灭富农的政策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过激行为,侵犯了中农利益。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方面,也曾使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相似文献   

4.
苏联特殊移民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为了消灭全盘集体化地区的"富农",为了开发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为了向林业、渔业和采矿等工业企业输出廉价劳动力,联共(布)中央实施了特殊移民政策.被划为二、三类富农的农民被没收了生产资料和土地,强行迁移到偏远地区,成为首批特殊移民.从1930年初到1933年5月,大规模特殊移民行动共持续4年,其间掀起两次高潮.特殊移民的迁移和安置进行得十分匆忙,条件极其艰苦,其悲惨命运是全盘集体化时期苏联农民的缩影.联共(布)中央希望利用特殊移民的劳动力加速经济体系现代化,但是特殊移民在暴力强制下进行的"半农奴"式经济活动不但没有带来可观的效益,反而造成亏损.  相似文献   

5.
195 6— 1 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 ,农村经营着少量的自留地。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既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之上 ,也与苏联经验的影响密切相关 ;是当时社会实际内在要求的产物 ;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也是其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实现集体化,具有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有两次飞跃。其一,列宁"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思想,不仅第一次从实践上开始了小农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打开了社会主义农业商业化的局面。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的新形式,它把市场体制化引入集体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6—1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着自留地经营制度。自留地经营在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大致经历了初步实施、曲折发展、基本稳定、艰难存在和恢复发展五个阶段。自留地经营具有发展道路一波三折、规模小、同家庭副业联系紧密、同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标志着自苏维埃俄国1917年建立以来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政策不是一次性制定完成的,而是在建设实践中,根据实际的需要逐步制定、丰富、完善和修正的。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还是个小生产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更大胜利,必须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23年初,列宁同志在重病中,为苏联党和各族人民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提出了改造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合作制计划。但不幸的是,列宁同志尚未来得及亲自领导这次伟大的革命实践,便与世长辞了。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开展了群众性的集体农庄运动。到1932年底,苏联全国先后建立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集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作用,通过从不同方向上串联起“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关系,推进乡村建设,要以系统的思维对待农业集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通过实现二者的双向建构实现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之后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内经济政策,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新经济政策却在1929年被废除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将从列宁对待新经济政策的产物"耐普曼"的态度去更深层次的探讨列宁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从而分析一下新经济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4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步英、法之后尘,推行了一条苏联型的绥靖政策。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探析苏联型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特征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剧变是苏共及其政权合法性基础丧失的结果。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绩效曾经是苏共重要的合法性资源,但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培育这两个合法性基础,反而使它们不断地衰落和瓦解,以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而当戈尔巴乔夫试 图以改革寻求合法性来源时,非但没有巩固原有的合法性基础,反而构成了对原有合性的否定,这是导致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7.
肖甦 《教育学报》2007,3(5):92-96
20世纪中期,新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乃至教育制度的建构受苏俄教育理论的影响颇深。我国改革开放后,业已丰富和发展了的苏俄教育理论体系及其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又陆续被介绍进来,这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再一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值此中俄两国互设友好年之际,重新梳理这些理论精华,仍能使我们在温故知新中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二战初期(1939.9-1941.6),盟国对德经济战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封锁,企图以此达到瓦解德国经济使之不能继续作战的目的,但苏联这时却以中立国的名义向德国输送了大量战略物资,这不仅决定性地打击了盟国的经济封锁计划,也给苏联自身带来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由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认识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混淆了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纵容甚至崇拜民主社会主义,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20.
1945年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苏美英三大盟国之间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苏联对英美双方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利益的差异使得英美在对待与苏联有关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