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反思作为思考的一部分,即"反省,回头、反过来思考"之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言:"强调体验、经历、探究,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反思,我认为反思可能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情境操作交流回顾  相似文献   

3.
郑爱玲 《小学生》2012,(12):29-29
我一直深深地记得我的一位学生说的话"老师,学习数学真快乐!"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我的学生才会快乐地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一、数学是有趣的--创设情境,激  相似文献   

4.
<正>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有40余载。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思考: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儿童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儿童到底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同时,我也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的可持续且全面发展"打好桩、留住根"?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与追问中,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逐渐清晰;就是在  相似文献   

5.
李良泉 《教师》2013,(15):76-76
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由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再到积极探索,由"不会学"到"会学"再到"我要学"。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阅读与思考,学习运算与运用。一、激发学习的兴趣——感知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万晓东 《考试周刊》2014,(61):81-81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其重要理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强化数学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体现它的价值所在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离不开思考。尤其是数学,更是一门思考的学科。但数学思考,笔者认为不仅仅指学习过程中的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数学问题,还应包括数学学习过后的再思考。再思考就是进行数学学习反思。数学学习反思就是学生以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分析与检验、体悟与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反思,梳理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剖析数学  相似文献   

8.
<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早已屡见不鲜。静心思考,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往往是"被合作"。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一直持谨慎态度,原因有两个:一是数学学习更强调独立思考,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很难控制。在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学生"是否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老师,学数学.没什么用啊!"一个学生在课间认真地对我说.学生对数学的作用感到迷茫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职高学生学习数学做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也许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职高数学就是要为专业课提供数学工具、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数学教育的价值,即:数学教育要思考"教什么"。这是对"怎么教"思考的"元"思考,是数学教育更为本真的问题。陆丽萍老师执教的《素数和合数》一课,是她对小学数学教学"教什么"深入思考后用教学实践进行的诠释,她用生动的教学实践回答: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再创造的乐趣,获得自主探究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陆老师执教的《素数和合数》一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徐海娟 《小学生》2013,(7):32-3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习惯是学习过程的行为体现。而教学的方向始终着眼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也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谈些  相似文献   

13.
备课思考 近来,我在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方法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着"属于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不是应该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有所渗透,到高年级有所明示,作为小学向初中在学习上的一种过渡?二是尽管"鸡兔同笼"各年级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且有着不同的目标指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否可以用来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启发指引下进行自主建构的数学探究学习,它以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实践探索出的探究学习模式有"质疑-挑战"、"猜想-论证"、"感悟-发现"、"探索-讨论"等.发挥探究学习作用的途径主要有:结合数学学科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不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坚持以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面对数学教学,我 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数学当成是"现 成"的数学,一种是"做出 来"的数学,而后者就是所 谓的"再创造"。"再创造" 观点的提出,当然是前瞻 性的,它考虑到了学习的 终极意义,为学生提供了 更广阔的视觉视野的思考 空间,对数学学习进行了 整体把握,是一种"森林" 观。 然而这种"再创造"的 数学教学在实践中却也有 不足之处,其最大的缺点 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心理 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感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直到有一次市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9"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面:"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深深地记得一位学生说的话"学习数学真快乐"。对他来说,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我也为他的这种快乐而感到欣慰。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像他这样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一提到数学,有的学生就有感而发:"数学难、数学难,一提起数学我就烦。""数学苦、数学苦,学习数学我真辛苦。"可见有的学生怕学数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课有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正>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