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少年月刊》2011,(7):23-25
经营网络儿童社区的汪海兵被人们戏称为“孩子王”。而这位“孩子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让人惊叹的成功,是因为他敢想敢千的个性,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异常精彩!  相似文献   

2.
美好妈 《母婴世界》2012,(4):110-111
美国人热爱体育的精神,用“狂热”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从小经历体育方面的熏陶,好多孩子都是体育迷。社区公园是帮孩子练习球类的理想场所,有个美式足球场、棒球场和网球场。游泳也是一项全民运动,我们城市的社区娱乐中心大大小小的室内游泳池就多达十几个,全年提供儿童和成人的游泳训练,好多家长抱着六个月的孩子来参加亲子游泳课程,重在参与的理念,从小Baby就开始。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7,(16)
5月30日,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北京市石景山鲁谷社区七星园北居委会特邀教育专家沈道斌为社区孩子家长做了“好孩子从哪里来?”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4.
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就是“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从教十余年,笔者对“围墙”这一事物感触颇深。究其涵义大体有以下两层。一是显性的“围墙”,即生活中幼儿园与社区隔离的围墙;二是隐性的、潜在的“围墙”,是束缚了教师和孩子思维的围墙。 一、“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意味着教师必须更多地带领孩子走出现实生活中的“围墙”。 幼儿园与社区的隔离,本是用来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但如今却成了许多教师向孩子进行教材知识传递、技能及行为规范训练,禁锢孩子接触社会的避风港。殊不知,孩子们对外面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家庭节”定在每年九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举行,连续活动两天,由社区有关方面共同筹划和组织。“家庭节”是家长带孩子轻松愉快地活动的节日。在“家庭节”的前几天就由“义工”(相当于我国的“志愿工作者”)到该社区的各居民点中去送发有关“家庭节”活动的宣传品,并动员和鼓励居民们带领自己的孩子来参加“家庭节”的活动。在“家庭节”活动的这两天,从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参加活动的孩子都由家长领着前来。  相似文献   

6.
吴灵辰 《教育》2007,(6S):3-3
5月30日,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北京市石景山鲁谷社区七星园北居委会特邀教育专家沈道斌为社区孩子家长做了“好孩子从哪里来?”的专题报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先行计划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采 《比较教育研究》2001,22(10):49-53
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发展中“先行计划”(Project Head Start)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雄心、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社会划之一”。“先行计划”最初的对象是穷人家的孩子,而今,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中受益。“先行计划”的本质在于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区服务方案。它试图通过给社区和家长参与教育儿童的新的,而改进整个社会,它致力于把社区内零散的社会服务活动整合起来,并导向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介绍“先行计划”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飞翔     
清晨,刚走入教室,“老师,文文被评为‘文明小使者’了(学校设立小广播电台,每周三进行校园新闻播报,每月末公布“文明小使者”,每个年级6至8人,少先队委根据校园观察和社区反馈信息确定入选人员)。”几个孩子簇拥过来。“祝贺你,文文。”我把赞许的话语和注视一同送过去,文文很兴奋,转身蹒跚地“跑”向静静,说是“跑”,其实还没有其他孩子走得快,但看着两个好朋友兴奋的样子,往日的一幕幕飘入脑际。  相似文献   

10.
林钨 《福建教育》2010,(2):60-61
中国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是“孩子是否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们常习惯说:把孩子教育成“人”,等孩子长大成“人”…… 其实,这类论调经不起推敲。难道孩子在长大之前就不是“人”?我们应该坚信: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人,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放飞童心     
我曾问过一个孩子,你喜欢现在的社区小队活动吗?按理说,休闲时间多了,活动场地大了,孩子们的小队活动应该更加丰富多彩。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不喜欢”。问及原因,我才明白,孩子们渴望的是一种自主设计、有着鲜明特色、搞起来生动有趣的小队活动。你别说,现在的孩子要求还真“高”! 为此,今年3月,全国少工委举办了“2002年度‘童趣杯’全国少先队社区特色小队评选活动”。活动评选出1000个有特色、有“亮”点的小队活动。在这里,我们特别向大家介绍来自祖国“好风光”的新疆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小队活动,看着那儿的孩子们如何在社区里尽情体验自我——  相似文献   

13.
伴随社会转型,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的重要意义便凸现出来。根据社区发展的两种动力类型,我们可以简单把社区区分为行政化社区和内生性社区。本文依据在乌鲁木齐社区的调研,对社区的发展动力进行了浅析,并对社区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平常心变补偿心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正常心变反常心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  相似文献   

15.
教育博士说:好话使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却不能使孩子体会到挫折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只爱听“好话”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就像孩子常简单地把人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一样,孩子对人、对事的认识缺乏深刻性和辩证性。因此,他往往把成人说他某一点“错了”看成是对他这个人的全面否定,而把父母夸赞某件事的“好”“真棒”看成是对他的全面肯定。他想做“好孩子”,所以就只想听“好话”。  相似文献   

16.
小天 《少年月刊》2010,(1):42-44
吧主小天:元旦放假,小天哥哥可是在家一点也没有“闲着”。每天上网“偷菜”、“抢车位”忙得是不亦乐乎。可是,昨天我遇到一位母亲,她向我大倒苦水。原来放假后,她的孩子就每天泡在网上玩摩尔庄园、奥比岛。虽然这些网络社区还不算是纯粹的游戏,但是她的孩子已经“沉迷”其中了。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只有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有效促进“每个人”以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张映春 《德育信息》2002,(10):47-47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是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被人称作“长相不好”的孩子。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行为能让人产生与被帮助者“感同身受”的快乐,体验到“自我价值”,摆脱“自我中心”。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更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有效合作,也更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可以通过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长以身作则,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孩子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让孩子更快乐,心理更健康。  相似文献   

20.
在我赴加拿大探亲的第二天,儿子担心我用老办法去对待他的儿子,就请我细心观察加拿大人怎样对待孩子。于是,我仔细体察了加拿大人如何对待孩子的事。我了解到,加拿大家庭乃至全社会皆以孩子为中心, 认为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视孩子为重中之重,一切为了孩子。我从未发现与我们住同一公寓的左邻右舍以及社区中的加拿大人打骂过孩子,也没看到加拿大人有“训”“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