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第一小学刘桂云“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纪雪珍 《农村教育》2002,(10):64-6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知不满足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5.
所谓“三S”就是“Surprise(惊奇)、Suspension(悬念)、Satisfaction(满足)”。“三S”心理控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控制学生的惊奇、悬念和满足三种心理因素,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三S”心理控制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具悬念教学按不同的载体可分为:信封教具悬念教学、布袋教具悬念教学和黑匣子教具悬念教学。美术教具悬念教学是以美术教具视觉形象的“新”、“奇”、“趣”等特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注视、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依“纲”扣“本”是教学的原则。而目标教学则是由“纲”达“本”的桥梁,也是智力开发及思想教育的结构图。为此我在教学中对目标教学作了点探索。   一、激发情感,紧扣达标   一是设置悬念,导学达标。利用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达标。如教《桂林山水》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学文,观察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看看它到底是否“甲天下” ?使学生带着“桂林山水是否天下第一”这一悬念来学习,创设了适宜的氛围,学生的思想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把学生划分为达标小组,通过图文导学,把学生带到山水交融的“舟行碧波上,…  相似文献   

9.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好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一、悬念导入设置悬念,就是平常说得“卖关子”,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明明今年九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明明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学转化为教,又由教转化为学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一“教与学”的转化过程呢?我认为最佳的办法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求知的动力,学习的良师。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设物理情景,给学生造成悬念,给学生以兴趣,给学生以台阶,则能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设置的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建立遐想空间的问题,由它引发的教学即所谓悬念教学。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自主的原动力是什么,合作的契合点在哪里,探究的欲望源自何方?其实都是悬念。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的愿望,实际是源于教师巧妙的悬念铺陈和问题引领。他们在一起合作研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在实习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设置悬念。恩格斯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矛盾,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小学数学其实是不断地“呈现矛盾——分析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矛盾冲突过程中,可以引起悬念,产生探究的愿望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  相似文献   

16.
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锤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制造“悬念”,为学生提供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情境,是调节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悬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  相似文献   

18.
一堂英语课尤如一出戏。其中的“开场戏”要“镇住观众”,而“收场戏”却似“编筐收篓”,有“重在收口”的作用。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收场戏”呢?一、巧设悬念,再起波澜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一般的说,教师授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但在结束学习时,学生们却往往“欲知后事如何”。嘎然而止,巧设悬念,可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期待,从而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25课,讲完现在进行时态和begoin…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增强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认知兴趣浓厚和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要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不断设置“问题”或“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要让更多的学生发表...  相似文献   

20.
“悬念”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