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2.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3.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5.
新发下来的作文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秦朝末年,问天下谁是英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者选择了项羽,而我,却选择刘邦。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围绕“杀不杀刘邦”这一主线,把刘项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演绎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项羽为什么把刘邦放跑了?项羽是因此而丢了天下吗?要讲好这篇课文,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很难...  相似文献   

7.
“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个人认为自己取胜的原因是能用“汉初三杰”,  相似文献   

8.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9.
从楚汉战争的失败论项羽的性格弱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后,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天下掀起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从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项羽是当然的赢家,但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败得很惨,给后人留下许多感慨。千百年来,许多学者一直在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其实,项羽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胸有大志,但缺乏坚定的恒心和强烈的进取意志;多疑和轻信这一矛盾的弱点在项羽身上有充分的体现;项羽身上有气量偏狭和过于仁慈相矛盾的弱点;项羽性格上的勇猛强悍与为人恭敬有礼交织在一起;项羽性格内向,交际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12.
暗度陈仓     
两千多年前,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都想夺取天下,可是,刘邦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比不过项羽,只好按捺下自己的野心,听从项羽的命令,带兵去汉中。刘邦为了让项羽放心,还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放火烧了汉中连接中原的惟一通道——长达100公里的栈道。  相似文献   

13.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楚汉战争"。最初,项羽占据优势地位,后来刘邦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在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战  相似文献   

15.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通过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楚汉较量中的优势。他还参与指挥垓下决战,...  相似文献   

16.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高坐龙椅,特别高兴,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去天下?"群臣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刘邦听后微笑着说:"众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拥有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人中豪杰。"刘邦在提到他最得力的三大干将时,把张良排在首位,可见张良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打下江山,刘邦对有功之臣依次进行封赏。首先是韩信被封为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19.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斗争中,面对"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且前途无量的项羽,地位并不显赫的刘邦,最终在"插翅难飞"的困境中化险为夷,得以"金蝉脱壳",这是何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