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2.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4.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认真思考才会质疑。正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所主张——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提出问题的探索的能力。"学问,学问,学会提问",会提问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质疑总是从创新开始,质疑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质疑作为认识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未知  相似文献   

6.
卢春晖 《家教世界》2013,(4):252-253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疑"与"问"的重视。这里的"疑"与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这说明会学习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己阅读呢?  相似文献   

8.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陶行知亦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布鲁纳(美国)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那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能呢?一.明确课堂提问的能力层级通常阅读能力分为五个层级: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只有弄清了课堂提问有哪些  相似文献   

9.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着重指出学生自主提问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在国外,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与陆九渊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都是自主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如何实践,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会不会"设疑"是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表现,也是学生学有所成的终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很关键,哪处设疑、如何设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实践的课题.而从扫描"篇眼"着手,紧拎"中心",研读"词句",啃住"顿点"的设疑,不失为一种设疑教学的创举.  相似文献   

11.
林怡谋 《考试周刊》2014,(41):72-72
<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一、加强引导,学会质疑在有效学习中必须由教师发"问",过渡到学生会发"问",有疑有问,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留给时空,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12.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13.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14.
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语)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否有疑,也是检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合理地选择设疑时机,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学生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问题教学     
学问即学"问",教学即教"问".问题教学即教"问",并教学生"问". 问是有技巧、有方法的. 对于一个既有的命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问,追问,扣问,询问. 现以"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结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  相似文献   

19.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识。孔子提倡"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谈“问”     
谈“问”在我们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我们常会问一问才懂其意。有这么一个词──学问,这是何意?就是说,要一边学,一边问,否则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当然,要会问首先必须疑,即学而疑,疑而问,问则解。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这就告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