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美是构成柳宗元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柳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二、诗歌与生活打成一片。三、诗歌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四、诗歌描写最平常的事物。五、诗歌语言虽经锤练与雕琢,但不露痕迹,非常自然。六、诗歌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2.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关”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关”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孙华玮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中国传统化认为,自然界具有着无限的生命意义,它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家大都推崇艺术的自然本色美。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周易》亦云:“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字都是对“小包”的卅美特性的描述。继老子开启的“自然本色”论之后,汉代的《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出了“白玉不琢,美珠不”的美学主张;唐代皎然把“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视为诗歌六种“至境”的两种;司空图则把“冲淡”“自然”列为诗歌二十四种品格的两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感情朗诵,体味诗韵之美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5.
诗歌本体美,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诗歌美是诗艺术的整体性美,它使诗歌产生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至今仍然高处于文学殿堂的尖顶。当你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你是否会为那诗歌中传达出来的难以言传的美所感动呢?那么这种美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我们都说它美,那它到底美在哪里?一、什么是诗美和诗美的产生所谓诗美,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感知、选择、加工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物的美,这种美一经创作主体表现便可以被读者接受、欣赏和评价。这种美源自于客观物的自然属性。审美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才有所谓的美和审美。在人类形成之前,自然界的万事万…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文学赏评标准中,真善美标准是古今中外传统的比较统一的标准。真是美善的基础,美善密不可分,但美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美的标准的资料甚为丰富,择其要者论列为四:(一)清新自然美,其源可追溯到老在学派的自然之道。(二)动态传神美,它与现实生活千变万化、生气勃勃的特色相关。(三)含蓄深厚美,它体现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的特征,受到老在“大音希声”、“至乐无乐”思想的启迪。(四)声韵格律美,反映出中国诗歌与音乐密切相关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9.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诗人,在孟浩然笔下,可以领略到襄阳的自然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人情之美与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1.
张秋怡同学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要先对诗歌特点有所了解。诗歌具备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这四个特征。诗歌的“四美”特征决定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应与学习其他各类文章有所不同,要特别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注意诗歌意境美。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要透过字面体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诗歌的传统是极为悠久、丰富而光荣的,远在二、三千年前,我国诗歌就取得辉煌的成就。由于这种文体出自人们在生活中所激起的情感活动,所以它具有抒情性的特点。诗歌的美,从内容方面来说,主要就是诗歌的感情美。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情感人,以艺术美慑服人。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课文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运用艺术的画面场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而自  相似文献   

14.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诗歌入手,探讨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自然观。中国人对于大自然持有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并不美,要人工雕刻.修建好亭台楼阁等等之后才叫美。而日本人则很爱自然、嫌人为,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从两国的自然观出发再反过来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有位诗人说过,诗歌集中着美,突出着美。反转过来,加深强固着人们美的认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各自“依据美的法则”,再现了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美的形态,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教师抓住这些具有美育特质的教材,引导学生疏通赏析,学生就会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从而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中,激发爱国情感,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年青一代高尚的情操。本文对诗歌美育的教学和赏析作一粗疏探讨。一、以诗歌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它论述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也对体和用、形和神等进行了探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司空图在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进行论述中,多用自然意象如花、竹、云等,以进行更恰当的形容,体现出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高中教科书,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歌的篇目数量很大,所以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美的一种,学习诗歌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是美的享受,诗歌的美,既有形式美、音韵美,又有语言美、结构美,更有意蕴美、情趣美。学习诗歌是享受美的愉悦之旅。  相似文献   

19.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曹磊 《海南教育》2014,(24):26-27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语言凝练、形式优美、意象丰富、情感充沛,最能体现语言艺术之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情感美、捕捉诗歌的意象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