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和《王西厢》),是两部闻名中外的名作,历来研究者和研究文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于遣字、用词、造句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就《王西厢》和《董西厢》里大量迭词的运用,从重迭方式的多样化、迭词集中的高潮、表情达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弥补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2.
刘丽丽 《文教资料》2014,(30):139-141
《王西厢》和《董西厢》在引用辞格的运用上既有许多共性,也存在不少差异。相同之处首先体现在多处相同的引用上。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是《董西厢》的两倍且分布更为均匀;《董西厢》中引用的神话较多,而《王西厢》中引用的诗词较多;《王西厢》引用辞格的使用比《董西厢》更为丰富灵活。  相似文献   

3.
提起金代文学,人们会自然想到元好问和董解元。元好问的诗词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谓是金代文学的双壁。然而提起《西厢记》,都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甚至也知道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杨国宾、汤世潆的《东西厢》,对董解元的《董西厢》却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诸《西厢》就是源于《董西厢》,犹如人们忽视了青出于蓝一样。《董西厢》是“戏文之鼻祖”,“院本模范”,是金人的一代文献。我们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 一、《董西厢》对《莺莺传》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4.
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天下夺魁”之作,除了内容上对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承继与发展这一关键外,形式上的不同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作品形式来看,王实甫把“董西厢”的叙事体改为戏剧的代言体。使人物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得到更充分更细腻的揭示。从剧本组织来看,“王西厢”分本分折,使作品内容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在宫调运用上,“王西厢”注意到气势的连贯和与剧情的一致性,使人物情感得到彻底倾吐,内容中心与特色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和更大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董解元西厢记》中既包含丰富的戏曲词汇,又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其性质典雅与通俗参半。考察《董西厢》中的部分疑难词语,可以补证前贤所做的注释,并为有争议的词语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8.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扌刍)弹词》、《弦索西厢》、《董西厢》)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说唱文学,在崔张故事的发展传播中,它承上启下,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学一向轻视戏剧及说唱文学,而戏剧界对说唱文学也另眼相看,因而《董西厢》行世六百多年来,在近代才日渐被重视;它的作者董解元,竟连名字、乡里也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无法稽考了。  相似文献   

13.
丁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71-73
金圣叹“以文律曲”批评《西厢记》,使得《金批西厢》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其批本目的就是“教天下以慎诸因缘也”和“教天下以立言之体”,就《金批西厢》和《王西厢》的异同,来看金圣叹戏曲理论中的“立言之体”,尤其是偏重于分析《借厢》一出的人物形象,从而去体验金批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与金圣叹“立言之体”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文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6.
龚节之 《现代语文》2006,(9):125-126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表现爱情题材的优秀作品,写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珙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后(扌刍)弹词》(也叫《西厢记诸宫调》),辗转流传,几百年来,不少人通过诗歌,小说,说唱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它,到了《董西厢》,它的主题,人物和情节,都已基本定型,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王实甫另辟蹊径,用杂剧这种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创造,使这一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跨上了新的高度,其出现,使《董西厢》等表现崔张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黯然失色而被人遗忘.后来仍有不少人陆续写这个故事,但都难以逾越《王西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整个古典文学作品中就表现的爱情题材而言,也很少有超过《西厢记》的影响的.如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无论其反理学的创作目的还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主题,主人公的判逆性格,都比《西厢记》更为自觉和强烈,但就社会影响来看,它没有能够达到《西厢记》的广泛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西厢记>诞生后,明、清两代对<西厢记>翻、改、续的作品,据统计有32种左右,其中秦之鉴的<翻西厢>变郑恒为主角,并翻改<西厢记>中"有碍风化"的情节,试图"为崔、郑洗垢,为世道持风化焉".但由于<西厢记>的广泛影响,以及<翻西厢>在思想、艺术上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其始终未能撼动王"西厢"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都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痕。从元稹的始乱终弃到宋代文人对爱情的歌颂,都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到《董西厢》的时候,两代人的矛盾反映了金元时代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反映了金元时代的礼教的弱化和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从元稹的《莺莺传》中红娘雏形的出现,再到《董西厢》中红娘形象的逐渐丰富,最后在《王西厢》笔下红娘形象的日臻完善与成熟,红娘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