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其中的“何有于我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先生编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从此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套中学语文教材在收录这则语录  相似文献   

3.
辨疑二则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初中二册)课本注“何有于我哉”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释文既不符合原句的语法结构,又与孔子的思想相悖.此则语录是讲孔子的治学与教人.孔子为人谦虚,但也不至于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否则成了虚伪.《论语》中有很多记载他孜孜不倦学习的地方,仅以《述而》章为例:  相似文献   

4.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其中的“何有于我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先生编的《古代散文选》注为: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从此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套中学语文教材在收录这则语录  相似文献   

5.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6.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7.
《论语·述而》录有孔子这样一句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于“何有于我哉”,人教版初语一册教材注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却释为“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  相似文献   

8.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二册《〈论语〉六则》一课,选了《述而》篇中的“默而识之”一则,教材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是于丹的大热之年。同时大热的一部书是《论语》。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放开喉咙读”的书和先生自己“大声朗读”的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见于《论语·述而》篇。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是这样标点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  相似文献   

13.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每天下午两点,这醇厚、绵长、不徐不疾的声音都会从学校的广播中准时响起,遍布整个校园。学校地处山脚,青山巍峨,绿树成荫,空谷幽幽,好鸟相闻。《论语》广播伴着古典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萦绕其间,回声飘渺、悠长,此情此景常常会让我们有置身于孔孟时代的梦  相似文献   

14.
备课中,觉得文言教材有该注而未注或注释有失误的,今不惮愚陋,试作诠释,辑录于后,供同事们参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 “不亦……乎”是文言中的一种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可译为“不是……吗”。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相似文献   

16.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8.
《论语》记录了孔子有关论仁、论学、论政等谈论,不但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且其高度的语言艺术也值得我们借鉴。一、简炼,富于哲理。这是《论语》的最大特色。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直者。”樊迟退,见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相似文献   

19.
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谓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曰:“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改写自《墨子·耕柱》)  相似文献   

20.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