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涉足甚浅的新闻爱好者。我从小就喜爱新闻,但由于那时农村条件所限,仅能听一点有线广播。后来,参加了工作,接触的新闻媒介逐渐多了起来,萌发了想写些新闻稿件的念头。可是,自己毕竟是个“门外汉”,挥笔爬格数十篇,收效甚微。1987年底,经矿宣传科推荐,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自那至今,篇篇必 相似文献
4.
5.
阅过今年《新闻爱好者》一至三期,感到颇有起色。首先,在编辑工作上下了工夫,封面设计每期各异。以第三期为例,封面饰以图案,并将“新闻爱好者”5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巧妙分布,讲究而大方,可见设计者之苦心。每期文内多有刊头、题图和插图,版面活泼,富于变化。二、注重反映新闻改革。每期扉页之“每月一评”及“改革探讨”栏内的文字,注意从当前新闻界改革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帮助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了解全局。如第 相似文献
6.
当有人祝贺我在宣传报道方面取得成绩时,我总是很真诚地说:“说真的,不是《新闻爱好者》,我早垮了。”我可忘不了那段生活。那是我当业余通讯员时,因为做营业员,报道线索受限制,写稿较难。为弥补不足,常和乡里的一个未婚男青年一道,利用业余时间出外采访,有时还在一起琢磨着写稿子。那个地方偏僻,不“容忍”这种正常的男女交往,没多久,我单位就传出不三不 相似文献
7.
8.
父亲从事新闻工作已30多年了,也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2000年退休后,从有限的退休金中自费订阅的刊物首推《新闻爱好者》。一晃4年过去了,《新闻爱好者》成了父亲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整整齐齐堆满了大小书柜的《新闻爱好者》是些,一查,父亲的《新闻爱好者》不见了,问我妈 相似文献
9.
10.
今年过春节,除带上我的那位她,还有一位好友《新闻爱好者》陪同,回到老家邓州市白落乡歪子村。我是个新闻爱好者,是《新闻爱好者》领我走上新闻创新之路的。六年多来,我笔头子越写越有功夫,曾经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中国石油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作品300多篇。在油 相似文献
11.
12.
13.
我是一位“盲目播种而无收获”的人,三年来,夜没少熬,稿没少投,曾一次又一次在报刊角落寻觅,结果却让人失望。就在我惆怅不解的日子里,排长给我送来几本《新闻爱好者》杂志,鼓励我别泄气,学学别人的写稿经验。于是我带着一分希冀,九分试试看的心情,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了不少新闻写作类期刊,它们在扩大发行量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创办的浮躁与经营上的急功近利,不太注重刊物的质量,一味地“迎合”市场,给读造成了时间和资财的浪费,长此以往,必将引起读的不满与责备。 相似文献
15.
闲暇之时,总爱翻阅自己篇篇印成铅字的文稿。细细咀嚼喜悦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会油然涌起一番感激之情,是《新闻爱好者》这份虽然年轻却厚重的刊物,引我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逐渐走上了新闻写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我得知获得县里好新闻奖的消息时,首先就想告诉您:《新闻爱好者》的编辑老师,是你们的帮助使我有了较快的进步。我1985年就迷上了新闻写作,当时热情很高,不分昼夜地写,由于不对路子,收效甚微,急得向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请教,他说:“我没功夫讲得太多,你不如订份河南日报社办的《新闻爱好者》,里面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7.
18.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9.
炎炎夏季,参加市广播电台新闻工作会议。大家看到我手中拿了一本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爱好者》杂志,纷纷要过去看。谁知,读着读着竟都上瘾了,先后有多人借阅。没办法,会议临结束时,只好把杂志借给了邻县宣传部的一位新闻干事。 10天后,下部队采访路过该县,特意找这位新闻干事讨要,他说:“杂志被组织部李部长借去看了。”4天后,这位新闻干事到市报社处理稿件,我听说后就打电话问他杂志是否要回。他抱歉地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