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城墙和护城河将城市包围,并使其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受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意识的影响,导致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城隍信仰的产生。城隍信仰的兴衰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中,无论是建筑群,还是一个都城,都有一条贯穿其南北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本文以中轴线的发展史为线索,说明中轴线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对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旅游活动发展到北宋时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北宋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城市旅游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东京梦华录>一书为主要文献费料,结合旅游学相关理论,探讨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旅游活动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本文从不同时期洛阳所处的特殊区位和地缘因素着手,分析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区位为城市的兴起奠定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对于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剖析后认为,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天人合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出现了城市和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因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促进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与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法律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共有特征、世俗特征和宪法特征.城市法的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原因,学术界有防御说、集市说、宗教中心说三种说法,但在历史上三种情况可能都存在,也可能互有交叉。一般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就具备了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一、我国城市的起源及早期的城市分布研究表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  相似文献   

8.
传统史学所形成的中古史主线和体系是在"以史为鉴"并提供政治与道德借鉴功能的理念下构建的,时建国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和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社会的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呼吁以社会变革为中心重建中国古代史的理论框架,这也是<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与体系得以重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中的中西方城市在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古西方城市多为经济中心,并且在政治、经济、司法等诸方面拥有自治权,而古代中国城市始终为封建政治中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这种鲜明的特点,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归其原因与封建“王制”有很大关系。从中西封建城市兴起后的分途、城市结构及其独立性等方面都可看出封建王制对中西封建城市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与国家的政治控制能力的提高、国家形态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维持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统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户籍制度三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嬗变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户籍制度的发展嬗变,充分说明了户籍变化的根源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其变化路径是沿着国家、对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而行进的,具有相应的内在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辩证自然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但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辩证自然观在先秦时代就已成型,已形成较完整较系统的体系,其主要框架就是: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天地人和相统一思想、易气八卦思想.这样的辩证自然观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地上发生发展的,有其特殊的文化条件和科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繁荣,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随着古代农业原始的兴起与发展.首先得到诞生、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科学是那些与农业紧密联系的学科,其中地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国古代地学的形成先于其它一些古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学与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点——农业更为休戚相关、如《山海经》在春秋已成书,《禹贡》《管子·地员》成书于战国,均是我国最早的科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系统为中心,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总体.以往的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接触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本文则以成都为例,对环境管理所涉及的自然及人文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于推动成都及其他西部城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依据“城市”的这一定义,中国古代城市最早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而正式形成于西周。  相似文献   

14.
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城市的印象最早可追溯到早期旅行家和传教士的游历见闻.近代马克斯·韦伯在研究前人基础上认为近代以前中国是个停滞不前的社会,城市不具有西方城市所发展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施坚雅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一种区域的、动态的观点考察城市的发展轨迹,摆脱了韦伯模式下的整体、静态的束缚,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史学所形成的中古史主线和体系是在“以史为鉴”并提供政治与道德借鉴功能的理念下构建的,对建国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和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社会的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呼吁以社会变革为中心重建中国古代史的理论框架,这也是《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与体系得以重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史学所形成的中古史主线和体系是在"以史为鉴"并提供政治与道德借鉴功能的理念下构建的,对建国后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和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社会的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呼吁以社会变革为中心重建中国古代史的理论框架,这也是《中国古代史》课程主线与体系得以重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否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城市发展特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城市存在本质差异,特别是生命周期发展路径方面.这是因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资源禀赋、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只有掌握了产业结构的演化机理和其内在演化动因,才能有效地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才能辅以相应的产业调整政策促使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化、和谐化,并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世界城市化趋势下 ,我国城市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与此同时 ,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生态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城市化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其中土地粗放使用问题尤其突出 ,包括城市占地扩张和作为其延伸的开发区建设用地 ,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必须及时采取包括明晰土地产权、理顺土地收益分配、完善土地税收体系、注重城市整体规划、规范和完善征地行为、健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等在内的各种措施 ,扭转城市土地粗放使用局面 ,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出现了城市和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因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促进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与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法律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共有特征、世俗特征和宪法特征。城市法的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目前,关于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比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等。伴随“民工潮”的出现,农民工进城对社会既产生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妥善处理其消极作用,这些便是本文所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