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是每位教师关心和研究的课题。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物课堂的信息量逐渐增大,而大信息量的背后往往是知识的杂乱无章和学生的手足无措。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而教学逻辑是使生物课堂回归其初衷——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较强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1教学逻辑的内涵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穆勒名学》一书中首次用"逻辑"二字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汉语中  相似文献   

2.
逻辑作为英文logic的音译词首先由严复介绍到中国,同时严复还用“名学”来称呼它。但实际生活中的逻辑远比有名辩之学称谓的形式逻辑来得广泛。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活的逻辑来充实形式逻辑的不足,在理论领域提出实用逻辑及其诸范畴。实用逻辑范式总是与一件事情、一项工程的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涵盖了判断、操作、补救三个阶段,遵循自我律、戒律、补救律三大定律。实用逻辑三定律已经由各国宪法与法律普遍采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同时也能检证出很多原则原理、知识体系、工程策划、政策法律的缺陷与不足,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多人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议及“Humor”一词,他首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献阅读与语料收集为手段,对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的取代情况作了初步整理,即依据现有论文整理出的八大译著的英文原文、严复译文与今译文,制成八大译著中社科类专用词对照表,对现已没落的严复译词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湮没的严复译词常采用音译,音译意译结合等手段,翻译中常有一词多译,使用生僻字、单音节词等现象。从严复译词的缺点,译入语汉语的特点,日源外来词的优点,历史原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较为全面地揭示严复译词为日源外来词取代之因。  相似文献   

5.
张华先生英译的《中国的神仙》一书功力深厚,观点独到,但白璧微瑕。书中有关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大部分在英文中缺少对等词。中国特有的道教哲学体系,在英文中是一个文化空缺,而有关“玉”的文化暗含,在中西文化间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意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提到近代翻译家,最著名的当有两位,一位是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另一位就是林纾了。严复的翻译以社会学科为主,《天演论》是其代表作品,此外还有《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已权界说》等等。他的翻译曾有力  相似文献   

7.
严复(1852—1921)是向西方求真理的先进中国思想家。他早年赴英习海军,学贯中西。他站在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的立场上,鼎力倡言近世西方自然科学的“求真学”重实验的精神。他提倡重实验观察的“新学风”。弃绝误国害民的中土八股取士的旧学。他对近世西方穆勒名学,培根的科学归纳法进行了科学的陈述,尤其是他能摆脱西方实证主义和新黑榕尔派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偏见,站在变革求新的新视角首次向国人推荐《天演论》与黑格尔的进步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学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他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杨正典的《严复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作,能够深刻地分析严复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对该书进行了评价.把它推荐给大家,以求与对严复感兴趣的学共享、研讨。  相似文献   

9.
“五一”前夕,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辉斌先生的又一大作《唐宋词史论稿》。该书是王辉斌先生继《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李白史迹考索》、《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探赜》、《四大奇书研究》后的又一部力作。此书的出版,继王辉斌先生上一部著作《唐代诗人探赜》的出版(40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在时间上仅为四个月之隔,且一为唐诗探赜,一为词史论稿,先生于学术探索之孜孜不倦,领域拓展之勤奋不懈,研究成果之层出不穷,仅此即可获得有力证实。故而,著名词学家谢桃坊先生在读了《唐宋词史论稿》后,于致作者书中曾这样写道:“先生研究唐诗三十年,成效卓著。词学研究相对难于诗学,但先生能于一年内完成词史专著,令我甚为钦佩。关于词体不起源于民间,关于中唐诗客词,关于李白词辨伪,关于花问词的始地,以及关于柳永的考证等,皆极有新意,自成一说,我甚表赞同。……总之,大著是我近年读到的一部较好的词学专书。先生学高力健,但愿能再读到新著。”笔者在捧读先生《唐宋词史论稿》时,不仅屡屡为书中的新论新见所折服,深深佩服先生的敏锐目光与务实精神,而且更为先生不拘泥陈见、敢于针锋相对的学术态度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摆“甫士”     
杨辉  李卉 《学语文》2006,(2):47-47
最近常听别人说“摆个‘甫士’吧”,而且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经常看到“甫士”这个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才知道“甫士”即英文pose的音译.指摆个架势。“甫士”是一个音译词,但它是根据粤语译的,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带粤方言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这一点好像《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没有提及。下面就“甫士”的用法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译介西方自由观念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译述自由观念过程中除比较忠实地遵循穆勒关于自由的原义外,还有一些自己的创造,诸如以“自繇”取代自由,并以“群己权界说”界定自由;借用“特操”这一传统术语以强调“个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提出并运用“国群自由”这一概念,重视其现实功能等。这些诸多创造,虽留有对传统儒学依傍的痕迹,但主要却反映出严复对西方近代功利主义自由学说的融会贯通。严复对西方自由理念的把握不是局部和细枝末节的,而是整体和系统的。因而那种认为严复在译介自由观念时割裂了穆勒《论自由》的本义,并进而认为,正是这种对穆勒原义的背离才导致了自由主义的观念在近代中国失败的说法,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3.
英文“列孛题”(1iberty)一字系自拉丁文“Libertas”演变而来,普通释为“自束缚中解放”。“列孛题”与另一字“伏瑞当”(freedom)为同义字。严复译穆洛《群己权界论》时,谓“伏利当者,无里碍也”。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15.
作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是一门科学,它也是人们认识的一个客观事物。毛泽东对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初始、发展和深化的演变过程,即从对形式逻辑开始颇感兴趣后却进入误区,到走出误区并有一个深刻的、正确的科学认识过程。我们研究毛泽东对形式逻辑本质的认识演变,有益于我们探求毛泽东逻辑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实践,也可以见到毛泽东对我国逻辑的普及和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陷于将形式逻辑视作为形而上学的误区——对形式逻辑本质的错误认识 毛泽东早年对形式逻辑颇具兴趣。1912年秋,他年仅19岁于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期间就认真研读了严复所译的《穆勒名学》和《群学肆言》(前者通译为《逻辑体系:演绎和归纳》,后者通译为《社会学研究法》),从而了解了逻辑的有关知识,并初步接触到了逻辑思维的基本技巧。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给当时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的信中指出了谈论有“以感情论事”、“时间上以偏概全”、“空间上以偏概全”、“以主观概客观”等四种“论理错误”。“论理错误”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中西移译与文化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译事的艰难一语言之圃古今中外,多有丑诋译人译事之词。有讲“误解作者,误告读者,是为译者”的,有讲“翻译者即反逆者”的。可叹译者也每每引咎于己,而不去思索译事自身的艰难——可译性的限度。《礼记·王制》其实早把翻译的使命讲得很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韋是),北方曰译。”这里首先将“言语不通”与“嗜欲不同”相并举,然后指出翻译的使命不在“传言”,而在“达其志、通其  相似文献   

17.
一、释名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古称为嗟叹辞叹息辞等。《马氏文通》称“叹字”;严复《英文汉诂》称“叱叹字”。此外大同小异的名称尚多。“叹”在《说文》里有“歎,嘆”之分:“叹,吞叹也,从口叹声省。一曰太息也。”段玉裁注云:“歏近于喜,叹近于哀。故叹训吞叹,吞其叹而不能发。”又“一曰太息。”段注云:“此别一义。”但王筠则曰:“言吞  相似文献   

18.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竞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本源概念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和民俗文化价值。近些年,文化外译过多地观照“读者接受度和读者视野”,缺失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论认为,“自知之明”与“他知之明”的结合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状态。就本源概念词英译而言,译者应以“历时性、主体性和适度性”为准则,采取直译法、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和意译法来处理表层本源概念词,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创译法来处理深层本源概念词。  相似文献   

20.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