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的高考渐行渐远,但与高考尤其是高考作文相关的话题,仍是师生们"永不厌倦"的话题。各地自主命题"全面开花"之今天,高考作文叫好的有多少?称"差"的又有哪些?好题目须具备哪些特质?"差"题目则有着怎样的面目?本期"特别关注",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2.
来稿快"疯"了!--疏朗面对着两尺多高的来信,还有两百余封电子稿件,有些不知所措了。关于周杰伦的话题,来稿之热烈有些始料未及。特别是疏朗一封封阅读时,更是感动万分:有的是厚厚的一摞自发组织来的稿件;有的来稿是为了给朋友赢得一本生日礼物;有的将心思袒露,称"迷周"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有的刚寄来一份稿件,随即又写来一封……疏朗将这些来稿珍爱地收起来,无论如何,疏朗非常感谢您!感谢您对本俱乐部的支持!疏朗多方联络,找到台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先生做本期嘉宾,请他谈谈他眼中的周杰伦。熟悉周杰伦的读者,一定知道方先生为他写了许多棒极了的歌词,从《娘子》《爱在西元前》到《双截棍》《威廉古堡》,再到《东风破》等,古里古怪又文绉绉的歌词极富想象力,被周杰伦演绎得十分到位。  相似文献   

3.
"幼儿有没有隐私?隐私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对他(她)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什么影响?家长们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期关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给大家一个科学的、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我看李敖     
很早的时候,疏朗曾看过台湾作家李敖的一本书《独白下的传统》,看他称自己是“50年来500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断言李敖是个“狂人”。后来陆续看过他的其他作品,随着年岁的增加,再看李敖,认为他是个“文人”。现年70岁的李敖自成一家,著作等身,以评论性文章脍炙人口,《胡适评传》和《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爱打官司,口诛笔伐,告人无数。一共有96本书被禁,创下了历史记录。9月  相似文献   

5.
主持词春天来了,"快乐王"满面春风,跟大家一同感受"春意盎然"!春天一到,春游就成了队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辅导员们都在研究的问题。山东枣庄贾宪章老师的《莫让春游成"忽悠"》一文,在辅导员中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更引发了大家深入的思考。我们的春游究竟该怎么搞?什么样的春游会更受孩子们欢迎?如果真的不能去大自然中春游,"春游"活动又该怎么搞呢?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饭馆的餐桌上,记者邂逅从美国回来经商的一位老先生,得知他曾是著名作家李敖的校友.老先生当即问:"是否有兴趣与李敖对话?"记者说:"当然!"老先生遂拿出手机,拨通李敖,李敖欣然允诺,乃有如下独家访谈.  相似文献   

7.
这期《家教话题》我请来了作家董炳新先生,对于家庭教育他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他将分期陆续和大家谈几个颇有见地的问题。本期的话题,一定也会引起家长们的兴趣,在生活中,你们是否经常陪孩子做作业呢?欢迎来信谈谈。  相似文献   

8.
读者总动员     
<正>有奖互动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杂志看完,更要给"礼"好看!各位小伙伴,本期杂志看完,你是否收获了欢笑和惊喜呢?但你一定要相信,惊喜总是在最后!从2017年3月号杂志开始,课初每个月都将同步在微博、微信和杂志上进行"课初给礼好看"活动,签名图书、明星签名照片、海报、奇葩萌物都有可能出现!参与我们的话题,晒出你的美图,中奖几率更大哦!本期话题你的书桌长啥样?有没有放着你爱豆的照片,有没  相似文献   

9.
本期“家教话题”请青年作家孙侃先生来谈关于让孩子犯错误这个话题。家长们也许都深有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问题是有了错以后家长是一味的斥责、体罚昵,还是引导、分析,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从错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孙侃先生在文章中已表明了他的观点,我想,这个话题是会让家长感兴趣的,欢迎来信来稿,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期的话题是天津卷的今年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不是疏朗要难为大家,而是疏朗真的想知道,大家如何去"审题"、能写来一些什么。对于此题的审题,北京特级教师周京昱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这样"个性化的点拨":第一,"有句话常挂嘴边"是常挂在谁嘴边?"态度决定一切。"(前国足教练米卢)"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祥林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志愿者)"考得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布鞋。"(农村考生)……这都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第二,"有句话常挂嘴边"的"常",不一定是你我之"常",它还可以是某人之常。"儿子打老子",你我不常说而阿Q常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你我没有体验而沈从文体验颇深。有时候,一句话,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值得探测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哪句话都可以"常挂嘴边",只要它在某个具体的人生中有意义、有价值。很遗憾,本期话题来稿很多,写得出彩的极少;并且许多稿件上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或者联系方式。疏朗提醒大家:认真审题,审出新意;再来稿件,留下姓名。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2004,(7):31-32
选题的过程是严肃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本期话题“教学模式”的策划意图,我们明确地放在这样一个思考点上:“新一轮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为教师们接受,不少教师都在用心思考:按照新理念建构的课堂教学,究竞该是什么样儿?”也可以这样说,一线教师已经相当关注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万雨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0):24-24,29,30
曾经观看了几集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这种现代式说书给予了我很大启发。李敖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把重大事情说得诙谐幽默,让你感到的不是肤浅,而是随意中的深刻。看他的节目,你会不自觉地面带微笑,甚至哈哈大笑。我把他这种说书的形式称为"歪打正着"式。当然,叫做"李敖"式最为贴切。他的"歪打"是故意的"歪打",是"老谋深算"的"歪打"。李敖善于把一个充满乐趣、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干的事情拿出来"显摆"。我们在笑声中发现"上当"了。然而,这时我们已经"上当"很久了。因为那些我们平时不喜欢而且根本不会去学习的事情,已经在笑声中学过了。这种蓄意的"歪打",不是说明李敖在信口雌黄,而是说明他"备课"花了很多精力。他善于"备课",善于"上课"。在大师的启发下,我决定"歪打"音乐课。  相似文献   

13.
话题:当黑板遇到"白板"当前,很多学校都为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们上课有了新的选择,然而,也有了新的困扰。黑板的部分功能被"白板"所取代,你是继续选择传统的"黑板+粉笔",还是准备放弃呢?"白板"来了,黑板是否到了告别的时刻?请您关注本期黑板与"白板"的博弈。  相似文献   

14.
方婵 《当代学生》2013,(18):12-13
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最能牵动人们的神经,继而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些关注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人们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期待。今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有什么亮点、难点?本期"写作指导",我们将对2013年中考、高考作文题进行盘点,并邀请上海市多个区县的语文教研员参与评析。  相似文献   

15.
李敖的教养     
李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但在我眼中的李敖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在凤凰网,走下车子,看到那些自发欢迎他的李敖迷们,他的笑容是真诚的。和网民聊天一个多小时,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说,确实是一件非  相似文献   

16.
策划者语很多读者在来信中反映,他们是第一次给本栏目投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一看到本期话题,就觉得这样的话题再也不能错过了,原本想懒一下了事的读者也纷纷拿起了笔,这也使得本期来稿不仅超多,而且超好看!更有一对同班姐妹双双写来稿件,风格却大不相同!还是闲言少叙,把有限的版面留给精彩的发言吧。本期陈星等作者将获得由本刊主编赠送的签名本图书《谁使我怦然心动》(图书热销电话:021- 62596195),同时,她也将作为本期的特别嘉宾,和大家一起聊聊电影聊聊星。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说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老板”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人们不仅用它称谓民营公司和企业的雇主或负责人 ,更赋予它宽泛的含义。当今的大小“老板”们在干些什么 ?想些什么 ?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请看下面三位小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叙。担任本期裁判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王又平先生 ,请关注他的亮分。下期同题作文是 :《在门口徘徊》。主持人说@刘黎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19.
谁是儿童需要的代言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需要”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受到广泛关注。不久前有学者在学术争论中提出,学生的需要是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不能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想要”混为一谈。学生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怎样分析看待学生的需要?还有哪些有关概念需要澄清?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教师应怎样关注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怎样的角色来关注学生的需要?本期特别关注,围绕“学生的需要”这一话题,呈现教师和研究者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以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