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从“围城”外和“围城”内的民俗心理冲突出发,来分析它们对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对小说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而“围城”民俗意象恰好象征了民俗心理冲突的必然结果,从而把“围城”内外的民俗心理冲突联结在一起,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3.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4.
《围城》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自它诞生以来 ,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强烈关注 ,“围城”在今天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而对《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钱钟书先生的另两部学术巨著———《管锥编》和《谈艺录》里借来两个语词对“围城”进行拆解 ,试图说明《围城》揭示的是人类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生存困境 :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 ,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 ;城内的人在期待以后而又产生失望、怨望 ,在痛苦中重新驰骋他们的期望———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学贯中西,将现实主义笔法与象征手法相结合,使得《围城》在题材、功能和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象征形态。  相似文献   

6.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7.
论述小说为何取名《围城》从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来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故事它不仅指向外部社会,同时也指向人自身.  相似文献   

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在其享誉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还是最伟大的小说”,“最伟大”似有溢美之嫌,若说“最有趣”“最细腻”,《围城》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围城》是一部奇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9.
《围城》比喻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个大比喻。小说《围城》又是一个比喻的大世界。情感,接通了本体与喻体;思想,蕴藏在比喻的深层;设喻新颖独特,别出机杼;博喻联珠,曲尽幽微:是《围城》比喻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是现代文坛上有名的低产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被海外学者誉为“一支独秀走天下”,国内读者也因为《围城》而称钱钟书为“文化昆仑”。钱钟书及其《围城》获如此高的声誉,除了《围城》题材的开拓,作者刻画人物的维妙维肖以及小说绚丽流畅...  相似文献   

11.
"白描"是古代画论与小说批评中普遍出现的一个术语。它较早运用于画论领域,既是指一种有别于设色、水墨等类别的画作样式,也是指为达到这种样式而采用的以简略粗线条式描画技法本身。在明代画坛上此种技法大兴之后,转而运用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批评领域,并在清代小说评点领域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文法而频频出现,体现了世情小说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薛荣的小说<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的颠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以"戏仿"的方式,直击"样板戏",彻底清理其对文艺真谛的损害;它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在试图以人性重写阿庆嫂等人物时,对"人性"作了片面化、欲望化的处理,使人物从政治符号跳到另一个极端--情欲符号.在小说<沙家浜>发表后,许多文章采取简单化的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这是违背文学批评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13.
一张欲望支撑的圆桌——解读梁晓声的《泯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析是中外文学作品青睐的共同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常将人的欲望描述成"锅子"形,西方文学则将人的欲望建筑成"亭子"形,而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长篇小说《泯灭》中却将人的欲望整修为"圆桌"形平面。  相似文献   

14.
《今古奇观》求"真"、尚"奇"、厌俗崇雅、"点铁成金"及对人性美、人情美追求的美学风范,是时代的思潮及编者抱瓮老人文学修养交织的产物,是对原本的发展与超越,反映了小说选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小说理论的发展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5.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说观念到晚明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其新变:第一,由“史馀”到文学的小说本体论的变化;第二,由认知、劝诫到审美的小说功能论的变化;第三,由“实录”到“虚构”的小说创作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死亡"作为文学的母题,因其临界终极而魅力永恒,无法诠释又被多次诠释.现代女作家对"死亡"的书写有性别的、断代的属我特征,对之梳理是必要而有价值的.通过探讨女作家对"死亡"所采取的观点、视角及功能取舍来窥测她们的生命观、价值观,则可获取学科研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且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19.
“人妖之恋”是中国传统文学原型,它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既崇拜痴迷又恐惧忌讳的心理。海岩《玉观音》将传统的“人妖之恋”继承翻新,创造出现代版的“人妖之恋”。现代版的“妖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她有正常女人的职业、人际关系、人生理想、情感、道德,有合乎情理的感情关系,所有传统“人妖之恋”的超验特点全部消除。海岩《玉观音》中的“人妖之恋”在写实的外衣下,将传统“人妖之恋”的丰富的社会、心理蕴涵表现得更加充分、深刻。海岩对传统“人妖之恋”文学原型的继承翻新,为我国通俗小说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遇到的种种困惑出发,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指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由“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走向“性别文学研究”,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